新装电梯引来多地“参观团”试乘 保安:想贴条劝别再来
来源:东方网
新装电梯引来全国多地“参观团”
东方网6月18日消息:“侬寻啥宁?”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延安西路150弄1号楼,正巧一名居民阿婆走出大门,记者正准备闪身进门,却被警觉的她拦住。说明来意后,反倒是阿婆有些不好意思了。“前面那段时间来这里"取经"的人太多了。”她告诉记者,春节后就经常有陌生人来他们小区“看电梯”,当时因为施工,大门敞开,这些“观众”就直接走进来看。电梯装好后,访客没有门卡,也没有大门钥匙,有时就会直接按门铃让居民帮忙开门,“少的时候每天五六个人,多的时候十几个人,太多我们也吃不消的。”
果然,来小区不到10分钟,记者就遇到了一位家住南京西路的沈阿姨,她家住多层公寓的5楼,老伴今年81岁,刚动过手术,没法上下楼,一次去医院复诊还是让三个饭店的小工帮忙抬下楼的。“我们很想装电梯,自己出钱也愿意。”在听说了这里新装的电梯后,沈阿姨特意过来“考察”,“我觉得电梯挺稳的,声音也不大,就是电梯出口到公寓大门好像有点远,要走将近二十步路。”
“现在来看的人还算是少的,电梯刚刚开始装的时候人更多,我们那时候都想在门口贴张条子,劝他们不要再来看了。”保安开玩笑地说。
美丽园社区共建联合会会长陆纯告诉记者,1号楼加装电梯后,几乎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考察者”来“试乘”,“大概算了一下,居然有差不多七八十个地方的人都来过。物业都觉得不堪其扰。”
对于电梯本身的运营,目前还是正常的。陆纯说,现在每户居民发四张卡,乘电梯需要刷卡,但是刷卡本身是不用付钱的。关于电梯的后续运营费用,早就已经“约法三章”。经过测算,电梯投入使用后当年的运营费用是6000多元,从第二年开始大概每年在1万-1.1万元之间。经过讨论,这笔费用摊派方式为1楼居民不需付费,2-6楼居民依照层高逐级递增。
在一位居民的帮助下,记者也坐了一下这部新电梯,从一楼到六楼始终很平稳也没有噪音,梯内则贴有电梯使用标志和两名维修工的紧急联系电话。
居民建议“按次付费”并改良通风
总结了之前的经验,不久后美丽园又将迈出新的一步—小区3号楼也即将启动电梯加装工程,“有了1号楼的经验和摸索,我们力争一年内搞定,比1号楼时间缩短一半。”陆纯说。
从外观上看,3号楼与1号楼差不多,户型也是同样的6层一梯四户,共24户人家。但两者不同的是,1号楼一楼四户都是办公房,而3号楼的一楼都是居民,因此在费用的分摊计算上与1号楼有差异,目前正在测算中。
对于3号楼的居民来说,近邻刚装好的电梯虽让他们羡慕,但也不是太着急,一位居民说,电梯刚装好肯定什么都是好的,关键是后续管理要跟上,电梯是一种“消耗品”,在使用了一段年限后肯定面临着维修的问题。“不要到时候找人修都找不到,最后只好空关着。”此外,他还建议能否在楼道内增加通风设备,“现在1号楼的电梯我觉得通风不够,如果是40℃的高温天气估计会很闷。”
对于电梯付费的模式,有居民认为现在按户收费,楼层越高收费越多的模式也有可改进之处。“住得高的人未必电梯一定用得多,比如5楼的一对老夫妇,一天可能也就乘电梯下来一次,住在3楼的年轻人反倒有可能一天乘个十趟八趟”,因此有居民认为可以变现在的电梯卡为“交通卡”,即按照使用次数刷卡付费。
另据记者了解,并不是所有的小区都能像美丽园这样顺利,还有一些小区正走在完全市场化道路上,依靠加层出让费用补贴改造工程,保证电梯的安装和维护费用。由于工程更为复杂,牵涉面更大,所以也格外艰辛。比如早在2010年就开始加装电梯“长征之路”的川沙城南小区,昨天,记者咨询业委会主任严宝康时,对方回答目前仍在设计方案阶段,还没有启动正式改造。
[相关措施]
“多条腿走路”解决老年人下楼难
加装电梯毕竟繁琐,因此从全市的角度上,正在“多条腿走路”,多区都在推简便易行的措施解决老年人和残疾人的上下楼问题。
“爬楼机”
上海市老年学学会与静安区民政局合作推出的“爬楼机”服务,通过预约和志愿者服务,“保驾”老人上下楼。自今年3月试行以来,每月的服务量已有近60次,平均每天2次。
“帮帮椅”
“帮帮椅”(取名沪语谐音“帮帮伊”),则是让老人上下楼中途歇歇脚。虹口凉城新村街道率先出资数十万元在500余幢老式住宅楼的三楼和五楼过道里各安装一只“帮帮椅”,首期安装1000只。“帮帮椅”以墙面为椅背、钉在墙上、可以上下折叠,受到老年居民和残疾人士的欢迎。记者日前从虹口区房管局获悉,“帮帮椅”项目已纳入2014年区政府实事工程,年内将在全区推广。
相比加装电梯或者“爬楼机”,“帮帮椅”安装简单、使用便捷、维护成本低。根据《虹口区“爱心帮帮椅”项目实施意见》的安排,整个项目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完成,项目资金由政府全额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