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未批先建惹争议 古建筑复建之问

近日,一则关于南京明城墙城门未批先建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汤国华认为,古建筑的复建,要将其与文物本体区别开来,复建的不是文物,而是建筑群中重要的一部分或者地标性建筑。

  南京明城墙未批先建惹争议 古建筑复建之问

  南京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未批先建惹争议 古建筑复建之问

  南京城门

  南京明城墙未批先建惹争议 古建筑复建之问

  南京城门

  近日,一则关于南京明城墙城门未批先建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01年,南京市启动明城墙修缮以及风光带建设,其后新建、复建的8座城门与正在加紧建设冲刺申遗的太平门城墙被指未批先建。不仅如此,建造的华严岗门、标营门、长干门等城门在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连“仿品”都算不上。有分析称,南京之所以热衷于城门建设,打造城市的旅游名片或是其背后的推手,与该市明城墙能否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也息息相关。

  还是在六朝古都南京,几年前关于老城南街区是成片推倒改造,还是作为历史文物保护的争议持续了4年,对此温家宝曾两度给予批示。实际上,古建筑的拆、建大戏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上演得如火如荼。在“拆真”和“复建”的热潮下,一批批历史街区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一批批仿古建筑却拔地而起。而由老房子的腾退、修缮,以及缺少历史信息的仿古建筑的建设引发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息过。

  争相上演的常态化复建

  4月底的南京,龙蟠路太平门附近显得异常热闹。一辆接一辆的车被堵在这里,不少市民在公交车上观望良久之后,选择下车走着绕过此段路再乘公交车。而在不远处,一座由钢筋搭起的三拱城门通道已经初见雏形。这是南京太平门复建现场。1958年,600多岁的太平门被拆除,半个世纪之后,太平门又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却从当初的单券变成三拱。

  北京市民张大爷经常到北京永定门城楼广场上遛弯,但他对眼前这座崭新的永定门城楼没有太多感情,甚至懒得抬头仔细品味。“记忆中的城楼很残破,但是有魂儿。新盖的城楼好像是供瞻仰的遗体,没有一点生气。”张大爷说。

  “砖是新砖,瓦是新瓦,原来的城楼的体量也没有这么大,老城楼的瓮城也没有了。复原的永定门顶多就是一个仿古建筑。”他不屑一顾地批评道,“假古董!北京人现在都把这里当成休闲广场,没人特地来怀旧。”

  而这只是遍布全国的古建复建工程的一角。拆,让这些写满故事的城市“年轮”毁坏殆尽;建,冀望借古建筑给城市“还魂”。

  在济南,始建于1908年的济南老火车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一座典型的德式车站建筑。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还曾是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登上过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的建筑类教科书,并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1992年3月,在济南市民和相关学者的强烈反对声中,这幢84岁高龄的老火车站被拆除。2013年,济南市宣布投资15亿元修建济南火车站北广场,其中包括复建21年前拆除的老火车站以及行包房。

  “我国各个地区、民族的建筑和文化千差万别,这些多样化的遗存正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如今,我国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大同小异的城市建筑,使得地方政府意识到了当初拆除的文物的宝贵性。”长期从事古建筑修复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湖南大学教授、建筑学院副院长柳肃说。他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重建的仿古建筑都可以叫做“假古董”。

  复建古建筑需理性对待

  柳肃并不否定复建建筑的意义。“‘假古董’不一定就坏。有些建筑因为战争或某些特殊原因被全部或部分毁坏,在这种情况下再恢复起来是可以的,甚至是应该的。”他说。

  对于近期某些城市复建古建筑的情况,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认为既不应一概反对,也不要大力提倡。因为凡是经过深思熟虑、规划周详的复建,一定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他举例说,十多年前,我国到处都仿建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如政府办公建筑、高档酒店、高级别墅等,这些模仿,很多水平都不高。对于这些与西方古典构图章法不符的‘赝品’,初期的新鲜劲儿过后,人们很快就感到审美疲劳,取而代之的是对中华民族固有式建筑的喜爱。

  汤国华指出,近年来,一些外国建筑师设计的新表现主义前卫建筑在全国各地接连出现,但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冲突较大,引起公众一定程度的反感,也带动复建和新建我国古建筑的思潮和行为的兴起。

  “毕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建筑文化有别于西方传统建筑文化。”汤国华认为,“对于近现代西方建筑革命产生的国际现代主义风格,我国到底接受了多少?如何与国际接轨而又保持我国民族传统的优点?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在复建和新建仿古建筑过程中有益探索和大胆尝试。”

  

  城中造景并非不可

  毫无疑问,文物的历史原貌很难完全复原,一些历史信息也会丢失。但在当今的城市环境下,汤国华认为复建古建筑具有四大意义:

  一是传承古建筑艺术和技术的需要。我国古建筑艺术和技术博大精深,花费几辈子的时间来研究也未必能深刻把握,更何况我们的研究曾经断代过。今天,我们应该重视我国古建筑艺术和技术的承传,不应该在老一辈工匠们、古建筑研究的前辈们离开我们以后,或者在有研究价值的古建筑(包括古民居)被拆毁后,才后悔没有及时留下前人的智慧。

  二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需要。某些城市为了改变落后的经济和产业,通过发掘本地的历史文化来发展旅游产业,有依据地按照传统章法复建古城墙和古建筑。其实只要不是张冠李戴地把其他地域的古建筑特征用在自己的城市里,只要不是把真实的建筑遗产拆除另建仿古建筑,就无可非议。

  三是修补建筑遗产的需要。某些城市为了修补建筑遗产,有依据地复建局部缺失的古城墙或古建筑。其实只要不是无依据地在真实的建筑遗产上面新建仿古建筑,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对于文物保护单位,就要处理好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关系,完整会影响真实性,追求完整性又有可能不真实。这就要把握好度,复建什么?复建多少?怎样复建?此外还要按照国家文物法的规定报批后才能实施复建。

  四是恢复城市记忆的需要。某些城市曾经错误地拆除具有深刻城市记忆的古建筑,而如今意识到城市记忆可以增强市民对自己城市的凝聚力。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在原址或原址附近复建标志性古建筑,体现了新的城市管理者的胸怀和大部分市民的愿望。当然,在复建前应该公示,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而不是“长官意志”。

  “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其实应该是一致的。文化遗产中包含着很多历史、故事,本身具有知识性,人们也有了解它的需求。”汤国华说,“关键是要把握好利用的度,在不损害文物价值的前提下进行。”

  众口“异”词论复建

  “我们每个人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可是,复兴之路任重道远,没有文化的复兴就没有民族的复兴。”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认为,“古建筑承载着文化,代表了一段历史。所以保护古建筑是保护历史、保护文化。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已经损毁的文物原则上不再复建。”

  《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有南京学者表示,南京明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未批先建确属违法。“对于其他地方的历史建筑,虽然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它的保护要求没有文物那么全面,但也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对其所做的修缮都应保持原有外形和风貌特征,确保文化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展示利用的可持续性。但是在使用功能上应比文物保护单位更加灵活。比如,可以允许在历史建筑内部进行设施改造,甚至可以改变建筑的内部结构。”

  “只做为停止或延缓文物建筑的破坏、恢复或保持它的强度、延长它的寿命所必需的工作就够了。”建筑史学家陈志华曾这样表示。基于这一观点,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宁波工程学院高工陶海燕归纳出历史建筑保护方式的基本方针:“可维护不修缮,可修缮不修复,可修复不复原。小心审慎地对待任何重建。”

  汤国华认为,古建筑的复建,要将其与文物本体区别开来,复建的不是文物,而是建筑群中重要的一部分或者地标性建筑。

  汤国华指出,复建古建筑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严格按照古建筑的章法、材料和工艺复建古建筑,第二种方法是探索用新材料、新结构复建和新建古建筑。其中,第一种是真实地承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所必需的方法。他认为,国家对这方面的复建古建筑要给予政策、财力和技术上的支持。“只有这样做,才能承传和弘扬中华民族固有的建筑文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事业做出贡献。”汤国华说。

  对于第二种做法,汤国华介绍:“在民国初期我国前辈建筑师梁思成和吕彦直等人就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这种方法。因为新时代的建筑有新时代的功能,首先体量增大,室内空间复杂,还有各种新设备必须加入,所以非现代材料和现代结构是不能满足新功能的需要。”

  链 接

  南京城门的历史变迁

  一提到南京的城门,老南京们都会想到“内十三,外十八”,这是当年朱元璋的杰作。1365年,朱元璋攻占了元朝统治下的建康(今南京),改名为应天府。次年,他有意在此建都,就开始了大规模的都城建设,历时20年,于1386年完工。当时共有城门13座,即“内十三”。为了巩固城内防卫,不让城外制高点为敌所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又下令修筑外城,利用都城外围的土堆丘陵,依势而筑,只有城门和部分城墙用砖砌成,两头止于江边,共有城门18座,即“外十八”。

  600多年来,这些城门(指内城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清末开始,随着城区的扩大和交通发展的需要,又陆陆续续增开了11座城门,分别为1908年开的草场门,1909年开的丰润门,1913年开的海陵门,1929年的开武定门,1931年开的汉中门、中央门、小北门,1934年开的新民门,1935年开的雨花门,1952年开的解放门,1992年开的集庆门。

  而近5年来,南京城墙又先后新开了9座城门:2005年6月至2006年3月,建宁路上仪凤门复建完成。2007年年底,长乐路上的三拱武定门复建完工。2008年,中华门城堡两侧多了两个“后辈”——中华门东门、中华门西门。还有4门是华严岗门、长干门、雨花门、标营门。其中华严岗门、标营门、长干门历史上并不存在。如今,已消失半个多世纪的太平门因违规复建正处于争议中。

  事实上,经过多年变迁,有的城门已不复存在,有名无门了。

  “内十三”指的是13座京城城门,都与市内大街贯连:城东设朝阳门(今中山门);城南设正阳门(今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城西设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清凉门(又称清江门)、怀远门(今定淮门)、仪凤门(今兴中门);城北设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今和平门)、太平门。

  “外十八”指明外郭城的18座城门,分别为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双桥门、栅栏门、凤台门、大小安德门、大小驯象门、江东门。

  延伸阅读

  

   秦淮区拆除明城墙沿线违建

  

  

   开封加强城墙环境卫生管理

  

  

   吉炳伟调研开封城墙修复和绿化景观五期工程

  

  

   20万块城砖复建南京太平门 两段城墙暂不“牵手”

  

  

   青奥会前南京全面开放“城墙游” 明城墙上将跑黄包车

  

新浪地产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