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热行业转型阵痛
凌乱设备的残碎品,锈迹斑斑的车间,空荡荡的厂区……眼前照片中狼藉景象难以让人联想起这曾是3年前轰动业内外的清华阳光全球首条集热管自动化生产线落成典礼之地。
1月10日,在清华大学校园西南角一楼内,北京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清华阳光”)一位技术负责人掏出自己的手机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独家展示了几张公司正在“瘦身”的照片。
清华阳光这个昔日太阳能光热核心技术的鼻祖企业此般命运恰恰是目前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据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联盟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年初行业内企业的数量近3000家,但到年底就缩减到了只有1500家。一年间,约一半的企业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销声匿迹。
据悉,自2009年我国太阳能光热行业到达巅峰时期后,行业增速逐年降低,产能过剩日益严重。“如今产能过剩是困扰行业,也是困扰企业的大问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联盟秘书长贾铁鹰表示。
“瘦身”或留后遗症
据媒体报道,在太阳能光热大省山东的日照市,曾经一拥而上的大小七八十家太阳能企业,目前多数企业已经停产或半停产了,在长期接不到订单的情况下,企业最后只能关门。
而另一个太阳能光热大省浙江省,其省内的太阳能光热企业生存状况也非常严峻。国际铜业协会副秘书长陈讲运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省的很多太阳能企业都停产观望,也有一部分企业开始出售生产设备,出租厂区,彻底转做其他行业了,如转向家电、建材、净水等行业了。
业内专家指出,一方面,由于2009年家电下乡提前透支了市场,导致市场容量趋于饱和,行业增速放缓;另一方面,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现象日益显现,企业转型升级是必走之路。
“当下,清华阳光应对转型升级的策略是全面‘瘦身’,关闭好几条生产线,变卖生产设备,仅保留拥有核心技术的集热管自动化生产线。未来清华阳光将走OEM(俗称代工)道路,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不少成本。”清华阳光技术发展中心副总监韩成明无奈地表示。
行业不景气,订单减少,企业第一反应不外乎是开源节流。但业内专家提醒,适度“瘦身”固然好,但若未把握好节奏,很可能会带来灭顶之灾。从太阳能光热产业重镇——日照的企业群在转型升级热潮中的表现,可见一斑。
然而,对于通过缩减业务,压缩成本来应对转型升级的做法,业内相关人士看法不一。北京市桑达太阳能公司总经理马迎昌分析认为,通过“瘦身”转型方式,在未来一两年未见就能使企业走出低谷。因为定位不精准,当下全玻璃真空管市场日渐没落,大热管、U型管、采暖市场对应的产品(空气能热泵)应是企业要转向的重点方向。
“扩容”将考验风险把控
对市场的判断不同,则对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就会截然不同。
反观整个太阳能光热行业,与清华阳光等企业反其道而行之的厂家不在少数。自2012年以来,四季沐歌、太阳雨、力诺瑞特、皇明、天普等企业均采取“扩容”策略,如企业斥巨资上马空气能热泵生产线,角力空气能市场。
此外,桑乐、桑普、五星也欲在空气能热泵领域切分蛋糕。这类企业目前多是采用OEM的方式进入空气能领域,在技术、生产、销量等方面不尽如人意。
但是,非“科班”出身的太阳能光热企业与空调企业、空气能专业厂家相比,逊色许多。这一点在2013年太阳能光热企业的空气能热泵销售业绩表中显露无疑,表现最好的四季沐歌、太阳雨也仅有几千万元的成绩,较美的、格力近10亿元的销售额相去甚远。
不仅如此,太阳能光热企业的空气能产品维修率很高。“2013年上半年某太阳能企业卖出去了几万台空气能热泵,但下半年就全部停产,所有相关技术人员都派出去维修了。”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透露。
马迎昌解释说:“问题不断是太阳能光热企业自己做空气能的一大通病,因为空气能热泵不是那么简单,同样的部件产品组装起来,里面的运行系统都不一样,因工质参数、压力倍数、节流阀等不同,运行效果也不一样。”事实上,除了想掘金空气能市场外,太阳能光热企业还将目标聚集在太阳能采暖领域,不少太阳能光热企业均公开表示要发力太阳能采暖市场。但业内专家坦言,我国太阳能采暖规模化商业应用还需时日。
“太阳能采暖项目多属示范项目,真正的商业化应用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如太阳能产品不过关、太阳能保证率低、初始投资成本高等。”一直关注该项目的韩成明表示。
桑普系统集成部总经理刘军(博客)进也有所担忧,太阳能采暖系统造价以及跨季节蓄热材料成本、存放投入过高均会制约其发展。
业内专家表示,太阳能采暖项目具有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若盲目扩容,一旦操作不当,带来的危险会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