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蓝皮书出炉 6成拒绝没房裸婚
近日,中国教育报刊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举办《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013)》发布会。蓝皮书内一项基于全国范围内一万份大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945.6元、大学生人均年消费11347元;大学生人均拥有信用卡,数量达1.9张、消费趋理性;过半支持婚前性行为,男生对婚前性行为接受度高于女生,近六成学生表示不裸婚。
“蓝皮书”一出,立刻引发“围观”一片,有人评论现在的大学生拜金、现实、开放;也有大学生为自己“喊冤”。对此,金陵晚报记者走访了南京几所高校,了解南京大学生对于蓝皮书数据的看法。
婚恋观
近六成大学生拒绝裸婚
蓝皮书数据:有57.9%的大学生表示可以理解“裸婚”,但自己不会这么做。该群体中,女生、大四学生、城市学生、家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学生比例较高,达60%以上。
“我不太支持裸婚,我觉得裸婚更多的是一时情绪激动吧,没有考虑周全。收入和裸婚还是有一定关系的,但肯定不是绝对的。”南京某高校一女生回答。“我不接受裸婚,但我理解。”“没房没车那就不要结婚了,女性需要的房、车和男性需要的家务劳动不就是平等的吗?”
也有女生对此观念嗤之以鼻:“为什么不支持裸婚!我男朋友就没房没车,但是很爱我,我就很愿意嫁给他啊。我更希望结婚后一起奋斗!”学生们的回答与调查基本相符。
过半支持婚前性行为
蓝皮书数据:在性知识方面,大学生群体对婚前性行为持积极态度的比例接近54%,并且男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接受度高于女生,比例约为65%。
而在记者对南京高校的随机采访中,大多数受访大学生回答时都很坦然。男生小陈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婚前性行为,男的肯定都支持啊,都这么想啊”。
小郭则略显保守:“婚前性行为的话,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吧,还是要负责任的,如果已经决定要结婚的吧,这个问题可以考虑”。
而女生的回答也多持开放态度:“婚前性行为的话,无所谓啦,自己开心就好”,也有女生回答称“婚前性行为方面比较保守,传统观念还是很重要的。”
消费
人均年消费11347元
蓝皮书数据:当前中国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945.6元,大学生人均全年消费总额达到11347元,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来自于城市地区的大学生消费支出达到1065元/月,比农村大学生月消费要高出1/3。
南京某高校男生小胡对记者说:“我觉得我们学校大学生的生活费应该超过了那个平均水平吧,至少我身边的几乎都超过了。” 另外一个民航专业学生表示:“因为我是飞行员,每个月有补助,所以自己掏的生活费还是低于平均水平,自己应该不具备代表性。”另一位男生表示:“生活费,我感觉大多数人都超过了那个标准,江苏这边的消费还是蛮高的,吃饭一顿也要花不少钱。”
信用卡、网购消费为主
蓝皮书数据:信用卡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为36.7%,而在大一新生中的普及率最高,达到46.1%,在其他年级的大学生中,普及率均未超过40%。
“我没有信用卡,感觉是高富帅的专利吧。”一位男生对该数据表达疑惑。
68.5%的大学生曾在网上购买过商品,而平均每人每月网购频次达到1.7次。服装服饰和书籍成为大学生网购的主要商品,分别有73.8%和65.8%的大学生在网上购买过这两种商品。
女生小帧坦言自己的消费不怎么理性,“看上的衣服一定要买,尤其喜欢在网上买衣服,哪怕半个月时间只能花剩下的两三百块。不敢办信用卡,怕更不理性。”
消费
人均年消费11347元
蓝皮书数据:当前中国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945.6元,大学生人均全年消费总额达到11347元,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来自于城市地区的大学生消费支出达到1065元/月,比农村大学生月消费要高出1/3。
南京某高校男生小胡对记者说:“我觉得我们学校大学生的生活费应该超过了那个平均水平吧,至少我身边的几乎都超过了。” 另外一个民航专业学生表示:“因为我是飞行员,每个月有补助,所以自己掏的生活费还是低于平均水平,自己应该不具备代表性。”另一位男生表示:“生活费,我感觉大多数人都超过了那个标准,江苏这边的消费还是蛮高的,吃饭一顿也要花不少钱。”
信用卡、网购消费为主
蓝皮书数据:信用卡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为36.7%,而在大一新生中的普及率最高,达到46.1%,在其他年级的大学生中,普及率均未超过40%。
“我没有信用卡,感觉是高富帅的专利吧。”一位男生对该数据表达疑惑。
68.5%的大学生曾在网上购买过商品,而平均每人每月网购频次达到1.7次。服装服饰和书籍成为大学生网购的主要商品,分别有73.8%和65.8%的大学生在网上购买过这两种商品。
女生小帧坦言自己的消费不怎么理性,“看上的衣服一定要买,尤其喜欢在网上买衣服,哪怕半个月时间只能花剩下的两三百块。不敢办信用卡,怕更不理性。”
职业选择
80%以上找工作
不关注专业是否对口
蓝皮书数据:在大学生选择工作时所关注的主要因素中,专业对口的关注度仅为19.2%,远远低于薪资福利、个人发展空间、个人兴趣等因素。
“专业无所谓吧,我学的专业范围很大,没什么对不对口的,更看重个人发展前景。”陈昌对记者说。
对此,网友“山右京客”评论称:如此低的关注度实在令人惊奇。如此一来,我们办那么多大学,分设那么多专业,还有什么用呢?倒不如大学“一锅烩”,办一些“万金油”专业就得了,何必分什么专业?学生对专业不重视,自然就不会用心学,质量下降便是无疑的了。
(金陵晚报记者 陈蕴萱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习生 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