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和!暖和! 探访北京海淀区塔院小区综合整治改造
“暖和!暖和!”一走进住在北京市海淀区朗秋园8号楼503室的迟宇芝大爷家里,他就高兴地对记者说,“以前冬季室内温度不到16℃,现在能到20℃。”
79岁的迟大爷与75岁的老伴刘秀凤在这里住了28年,目前一家三代5口人都住在这个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三居室里。刘大妈告诉记者:“更换窗户后效果十分好。以前冬天看电视要披着棉大衣、厚棉鞋,今年连棉坎肩都不用穿了。儿子的屋里以前冬天要放一大锅热水在地上蒸着才能暖和点,今年不用了。现在从外边一进家门就觉得热乎乎的。”
从 10℃的室外走进迟大爷和刘大妈家里,记者也亲身感受到了那份暖意。迟大爷、刘大妈生活的变化正是得益于北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民生工程———老旧小区抗震节能综合改造。
创新管理模式 听取居民心声
在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2013年海淀区创新管理,采取“大企业、大标段、大流水、大生产”的施工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大型国有骨干施工企业优势,实行大标段招标,由中央、市属特级骨干施工企业实施集团化作业,既减少了资源重复投入,又提高了规模生产效益。
海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老旧小区改造办公室负责人琚亚平介绍,2013年,海淀区将老旧小区抗震节能改造共分7个大标段,其中,节能部分5个标段、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抗震部分2个标段、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全部由建工、住总、中建一局、中建二局等大型国有企业来承担改造任务,不但节约了政府资金、形成了规模效益,而且大型国家企业有社会责任感,保障了工程质量。
此外,政府还高度关注群众诉求,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从设计、选材、施工等各个环节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话语权和参与权,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的实施需要全民的配合。代户施工,老百姓多少都会有意见。项目部专门设置了接待室,与居民及时沟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承担塔院小区改造的北京建工集团项目经理王超介绍。项目部还多次在社区召开以改造工程为专题的居民代表会,公布改造事宜,及时将施工项目、施工时间、地点等明细内容和安全注意事项在社区公示栏进行公示,让居民对改造有即时、全面的了解。
在塔院小区,“穿上”玫瑰紫色与浅灰色条纹相间的新外衣的35栋建筑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美丽,而这一方案就是由居民开会投票最终从多个设计方案中选出来的。
施工难度大 质量不打折
塔院小区共有35栋楼、住户3380户,建筑面积23.07万平方米,多层建筑22栋、高层建筑13栋。对于王超来说,塔院小区改造是他2012年试点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以来接到的第4个此类项目。他也是从零经验开始边干边摸索。
王超说,塔院小区建筑的建设年代长,经过30多年的风吹日晒,外立面风化严重。没有保温层。窗户是钢窗,密闭性和保温性差。群体施工、工程体量大、施工场地小、防扰民要求高等给施工增加了难度。
供热计量改造是节能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部为居民家里的每个散热器上都安装了温控阀和无线采集器,楼栋内安装了数据采集器。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李超说:“原来室内温度不能调,热了只能开窗户,造成热量的浪费。现在老百姓可通过调节温控阀实现室内温度的自主调节。流温阀、温度采集器的安装为将来按热量收费打下了基础。”
工作人员指着一楼墙上的一个白色小盒子对记者说:“这是热量查询器,居民只要把卡放在查询器上就会显示用了多少热量。”
为了保证民生工程的质量,项目部加强施工过程管理,强化建筑材料质量监管,把好每一道关口。为保证施工现场使用的是合格保温材料,每一批次保温板进场时均做进场实验,不合格批次立即返厂,不允许使用,并在保温板粘贴完成后的规定时间段进行现场拉拔试验。塑钢窗则采用大集采的方式选择品质有保障的产品,并且在安装前送实验室进行抗风压、气密性、水密性、保温性等性能检测,安装完毕后还要进行现场气密性、水密性检测。
“很多居民都自己装修过,窗户的洞口尺寸不一。项目部实测实量,一对一,针对每户逐户测量逐户安装,保证了窗户的密封性能。”王超说。
迟大爷也对施工质量毫不吝啬地竖起了大拇指,他说:“来的工人真负责,一天就完工了,而且没有留一点后遗症。”
环境整治换新颜 “看不见”工程受赞誉“诚心惠民为我家,信守质量无有瑕”——塔院小区消夏园五号楼三门503室袁宝贵全家。“视居民为上帝,重质量如生命”——居民许明勇、李瑛章。
挂在项目部接待室墙上的锦旗和感谢信,表达着塔院居民发自内心的感谢。
王超介绍,改造内容除了节能部分外,还包括室外管网改造和环境整治。以前空调是各家装各家的,现在将其统一移机归位,让建筑的外立面变得美观。单元门以前有木门、铁门、防盗门,各式各样,现在更新了具有对讲功能且防火、防盗、隔音、保温的日上防盗门,大大提高了小区的安全性。
除了粉刷楼内公共区域、铺装路面、改造围墙围栏、景观绿化、翻新或新建自行车棚、改造完善消防系统、补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等“看得见”的工程外,项目部还做了大量“看不见”的工程,如室外污水和雨水管线的更换改造等。“室外管网有30多年的时间,腐蚀老化严重。此次改造共更换了热力管线1.2万米。”王超说。
琚亚平介绍:“塔院小区改造最大的特点是做了雨虹收集系统,不但在大暴雨发生时能缓解大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而且收集的雨水还可以用于小区绿化。”
从2013年6月份启动改造以来,半年时间里塔院小区的建筑节能改造已经完成,室外管线和环境整治也基本完成,绿化项目和其他室外收尾项目将于今年开春进行,整个工程将比计划提前两个月、于今年5月20日完工。
据悉,截止到2013年底,海淀区共完成162.84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改造(其中节能改造157.1万平米、抗震节能综合改造5.74万平米),超额完成了北京市政府下达的140万平方米的任务。今年,海淀区计划完成抗震节能综合改造15万平方米、节能和环境综合改造150万平方米。“当我们住进光亮、舒适的房子时,我们觉得很温暖、很幸福。”塔院小区消夏园部分居民代表在感谢信中写道。看着30年的小区从里到外都焕然一新时,记者也感受到了这份温暖和幸福。而未来北京将有更多的老旧小区居民也将感受到这份温暖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