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十年 历时三年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昨日出炉

  我国的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始于1984年5月,直到1997年年底结束。10年后,因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首次得出的数据已与现实出入较大。因此,2006年12月,国务院部署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并成立了12个部委局组成的领导小组。2007年7月,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全面部署,最终于2009年底全面完成。

  昨天上午,国土资源部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简要公布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13538.5万公顷,园地1481.2万公顷、林地25395.0万公顷、草地28731.4万公顷。与一次调查相比,建设用地从2918.0万公顷增加到了3500.0万公顷,多出581.9万公顷。(其他主要地类数据可在网上查阅《公报》。)但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进一步说明:13538.5万公顷耕地,换算成市制就是20.31亿亩。实际上截至2012年,耕地面积的最新数据是20.27亿亩,比3年前掌握的数据多2亿亩。但这2亿亩并不是真正的增长,而是因为调查手段先进了,组织方式周密了,因此才把原有的、实有的耕地部分挖掘了出来。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早在十数年前的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之所以前后共用了13年半才完成,主要就是因技术落后和设备欠缺导致。采用的基础图件,是由各县到测绘部门收集的,往往要跑几个单位才能收齐。且很多图件是 1980 年— 1987 年期间拍摄的,而大多数外业调查是在九十年代初进行的 , 中间间隔了五六年,大大增加了外业调绘的难度和新增地物补测的工作量,影响了调查进度和质量。另外,第一次调查时由于计算机应用刚起步,除面积量算采用了当时较先进的计算机扫描计算技术,其它大部分内业工作都由人工操作,如航片转绘、编图绘图、图件缩编等。但仍有少数单位采用求积仪人工计算的,因而工作量大耗时长。而就算是通过计算机运算得出的数据,也因运用程序各地不一,使后续的市级、省级数据汇总、图件缩编困难重重、进度缓慢。

  而这一次的土地调查显然“科技含量”高得多。据王世元介绍:二次调查的“三个首次”,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准确。第一是早在2007年8月调查伊始,就首次统一制定了土地利用分类的国家标准和制度规范,为调查过程中的土地分类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国家出台了《土地调查条例》,做到整个调查工作有法可依;其二是是采取了“三下两上”的政府组织模式。具体流程是:国家统一购置遥感影像,制作下发调查底图,地方依据下发图件开展调查,成果上报全国土地调查办,上报后进行核实。发现有问题再下地方核实。之后再上报再核实,若还有疑问,就再三调查,这就是所谓的“三下两上”;第三个“首次”,是首次大规模应用了航空卫星遥感数据,通过飞机和卫星,对我国所有土地进行全覆盖照相,然后根据我们应该需要的调查需求标准,采取分辨率不同的大比例尺的或者更详细一些比例尺的进行调绘,查清现状。

  正是因为人力、物力的双到位,这次调查全面查清了我国土地利用现状,掌握了各类土地资源底数。同时建成了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建立了土地变更调查新机制,实现了常态化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构建了国土资源管理“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

  王世元指出,第一次土地调查得出的数据是我国人均耕地1.59亩,而这一次,随着人口增长和其他因素,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1.52亩,甚至不到世界人均耕地3.38亩一半的水平,且区域间很不平衡。而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未来还要下降,所以耕地资源的紧缺是硬约束。补充耕地需要长期的熟化过程。他表示:无论土地制度有何改革,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即:毫不动摇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开发建设方式要生态文明。他谈到,我国建设用地增加虽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但土地利用还是不够集约,效率也未得到最大化利用,许多地方存在建设用地格局失衡甚至是浪费的问题。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国家将继续实施建设用地增量计划投放与鼓励存量盘活并重的调控措施,以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

关键词:市场动态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