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栖息”文化关怀下的失落
有一种城市,居住就像路过;有一种城市,尽管不能抵达,却在心底长久地拥有。在城市抬头仰望天空,看到了什么,云峰迭起,彩虹、飞鸟?哲人感叹,天空很希腊!万象归一,回归到最本真的源头,在回答天空“是”这个问题上,用一种不尽的探寻来自我追问,因而使得存在层面不断的丰盈与真实。
城市与人一样,也有独立的“格”,非格调,类似于人之于人格。城市会带给人很多微妙的感觉,正像我前面我提到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来包容这个城市形形色色的创造者,而不是“错位感”与“疏远感”,行走在城市的边缘与站在城市的中心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一种是参与其中,一种是隔岸观火,一种是真实地存在并与之对话,一种只能是则处于意识层面的悬空状态。用在营销中来说,这样叫做客群心理层面探究。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经济发展与民俗和地理因素等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居住形式。江南的西塘,西塘的江南,狭长而有些幽暗的街,最窄的地方只容得一人慢步而过,沿河两侧是低的民居,石墙与飞檐,每一家的门口堆砌几级台阶,接河边,西塘的房子就建在河面上,远远看去,像流动的水墨画,一天走在西塘的街巷里,越走越深,深而不知道时间。西塘没有等我,而我却没有离开过西塘。我将这称之为心灵的栖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居住。
当文化的居住与商业的居住相遇,变成了商业文化或者文化商业,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居住似乎已经渐行渐远。居住取媚于一种更高层次的较量,能迅速吸引大众眼球,而又至于一种新的视野。这种方式是什么?西化的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更国际化、现代化,于是美洲风格、西班牙风格、欧式风格的建筑在城市林立。借助御用传媒的将生活氛围与生活方式传播一番,重大活动时候偶尔瞥见几个西班牙妙龄女郎,或者报纸上又见自吹自擂式的夸赞,前者试图探寻一种新的居住文化而欲罢不能,后者更显得赤裸。
文化的居住有亘古的张力,居住者空间里,不乏土地、雕塑等凝固的形态,而文化则以一种流动的姿态存在。建筑的思考同样要回归到建筑本身,回归到认同感与归属感上。这种认同感是整体的,并非某一独特的群体,当然,在商业操作上,由于受到目标导向的诟病,不免过于局促与险隘。幸而,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栖息文化对人关怀重要,并从整个社会关注宏大的时代印记,切身探寻自然最本真的存在与探究个体的心灵诉求合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