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地税局被指借团购房之名助开发商集资超亿元
什么样的地产项目可以创造“未开工便已售馨”的商业奇迹?答案或许在山东省临沂市辖区内能找到。而且,在当地,这样的地产项目呈遍地开花之势,其背后原因是该项目被当地政府一些职能部门所推崇,成为干部职工的“抢手货”,以致于项目还未动工,开发商便已坐享集资建房款达上亿元甚至更多……。
菜地上现“空中楼阁” 半年吸金数亿元
在山东临沂市新城区汤河路与广州路交汇处,一处被圈占面积近百亩的地块上竖立起3块载有开发名为“金水河畔”地产楼盘的广告牌,显然,该地块是用于商业楼盘开发。不过,有当地(徐家屯村)村民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整个地块虽已圈占近一年时间,但至今丝毫没有被开发的迹象,以致当地村民看中了这块闲置土地,纷纷种上了庄稼和蔬菜。
即便如此,却丝毫没阻挡这一地块开发商对其“空中楼阁”的销售进度。据知情者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透露,“金水河畔”开发商——山东临沂三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打着为临沂市地方税务局兰山分局等多家单位集资建房的旗号,早在今年初就收取每套/人20万元的首付(集资)款,按照开发商所宣称的这一地块将要开发建设15栋(30-32层)高层,约2000余套住宅楼计算,近4亿元集资建房款已轻松收入开发商囊中。
9月3日,记者在位于“金水河畔”项目现场的基建办时了解到,购房者按照购房协议约定,的确是在今年元月15日前,将首付的20万元打入开发商指定银行账户。
此外,兰山地税局办公室白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证实,职工购房所需交纳的20万首付款的确已基本交清了。
按照房地产调控政策规定,房地产项目预售前提是工程投资强度(施工进度)达标后方可申请办理预售许可证。显然,“金水河畔”并未动工目前仍不具备预售条件。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开发商仅凭一圈占地块和竖立在其中的几块地产开发公示牌,就肆意收取公众(购房者)数十万订金,该行为已涉嫌构成非法集资行为,一旦开发商携款跑路,其造成的社会安定隐患不可估量。
假借团购为名行福利分房之实
采访中,《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还发现,“金水河畔”地产项目之所以会以接受“团购”方式进行名正言顺的吸金,其幕后是有行政机关在主导并充当推手。据了解,为掩人耳目,“金水河畔”地产商——临沂三阳房地产开发公司仅是被借用了开发资质,真正进行开发的是兰山地税局、财政局等行政机关单位。
通过对“金水河畔”项目基建办走访,记者也对上述信息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据基建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称,目前,入驻项目现场的基建办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从兰山地税局抽调过来的工作人员,对于这一住宅项目,原则上不对外销售,只针对系统内的干部职工,属于地税局位于北城新区的家属楼(集资房)。另外,由于兰山地税局没有房地产开发资质,只能借用有资质的企业(临沂三阳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开发建设。
随后,记者根据该工作人员提供一份“北城新区建设项目团购住宅(金水河畔)协议书”从中发现:由临沂市三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临沂市地方税务局兰山分局等四单位为主导的委托建设项目)开发建设的位于北城新区广州路以北,汤河路以东,温凉河以西,成都路以南地块的住宅建设项目,乙方意向团购的住宅共分两种户型,建筑面积分别为140、170平方米左右;每户面积按照临沂市房产局实测面积为准。主房每平方米预算价格在3600元左右。车库每户不超过两个(地上无停车位);储藏室,分别另行计算价款。位置分配另行研究。
协议书还显示:经决定,定于2013年元月15日前缴纳首期房款20万元,过期视为自动放弃。另外,首付款存于临沂市三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账户。凭进账单或现金缴款单到兰山地税九楼基建办换取收据。
与此同时,记者还发现该协议中注明了主导“金水河畔”地产项目的四家单位名称分别为:临沂市地方税务局兰山分局、临沂市地方税务局罗庄分局、临沂市兰山区财政局与临沂市地方税务局高新区分局。
另据了解,兰山区地税系统有部分职工正在以10万至15万不等的价格倒卖“金水河畔”购房指标,目前,已有多名职工顺利倒手。据知情者透露,兰山地税干部职工之所以倒卖购房指标走俏,是因为他们内部认购价格(3600元/平方米)低得明显,仅为周边市场价的一半左右,成为明副其实专供机关干部职工的福利性分房。
为此,位于临沂新城区一家楼盘的开发商向记者直陈,由于“金水河畔”属当地行政机关单位的内部职工集资房,售价自然相对低廉。但在一定程度了影响到了正常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与其集资房相比,正常房地产项目销售出现了迟缓,因其售价已接近6、7千元/平方米。正是这些机关集资房项目的出现,已严重波及和扰乱了当地正常的房地产开发秩序。
这位开发商还向记者坦言称,诸如兰山地税“金水河畔”集资房项目在当地呈遍地开花之势,在建的和已建成的项目不下10余个。就在前不久,一家行政机关单位的集资房刚刚交付使用,内部认购价格仅为2700元/平方米。
那么,兰山区诸多行政部门陆续顶风违建单位集资房现象,是否扰乱当地正常的房地产市场秩序?对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当地政府又是如何进行监管的呢?对这一系列问题,本报将陆续推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