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力市委书记张泱:城镇化的前提是解放农村生产力
城镇化的最大难题是把农民变成市民——不仅要让他们有市民一样的工作和待遇,还要让他们有市民一样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前提首先是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对于城镇化,黑龙江省铁力市委书记张泱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张泱认为,要把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就必须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来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2012年,铁力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共实施超级水稻推广等项目5个,落实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7个,全市三大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9%,先进技术到位率达到100%。铁力市还投资1175万元建设水稻催芽浸种育秧基地2处,建设200吨智能化水稻浸种催芽车间1处,每年可为10万亩水田提供优质芽种。
土地流转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探索和创新农村新型经营体制,加快促进土地流转经营,铁力市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铁力市组建了九河泉、益民等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集约耕种土地10万亩,有效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2012年,铁力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4个,土地流转4万亩。
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铁力市坚持把改善居住条件和拓宽就业渠道相结合,搞好规划,科学推进。2011年,铁力市投资3100万元实施吉松村整村改造,打造了农民住楼、发展旅游、生产区生活区相分离的示范样板村。鼓励涉农企业参与村民培训和劳动力就地转移,通过“订单式”、“定向式”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建立稳定的劳动力资源输送和使用渠道。2012年,铁力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近2.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96亿元。
张泱表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非常重要,一个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另一个是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同时,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努力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上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通过农民市民化促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