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 土地财政不破,房产税难立
在以长效机制调控楼市的思路转型中,房产税扩容被视为重要一环。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时双双提及“房产税”,并明确“扩大改革试点范围”的时间表为“下半年”。楼市调控行政化举措虽可迅猛打压需求“旺火”,但却难以从根本上优化供求结构,
恰因此,当前房产税等市场化工具的完善工作备受各界关注,而包括土地制度改革、金融投资渠道拓展等深层次体制革新也需得到同步推进。
如今,全国楼市冰火两重天的特征明显。一二线城市房价高烧不退,而三四线城市楼市交投清淡,库存大面积积压,“鬼城”数量渐增。事实表明,限购、限贷等楼市调控利器难以起到治本之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市场威慑力正呈现递减之势,短期化的行政手段亟待长效机制“接棒”。这意味着,未来楼市将更多倚仗税收、信贷等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调节,包括房产税扩容等举措需得到有效突破。
然而,行政化楼市调控举措全面让位于市场长效机制需以一系列制度革新为前提,否则将可能失去现实执行的动力。这其中,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垄断出让制度就成为当前改革之重。需要指出的是,为缓解事权与财权不对等所形成的财政压力,“土地财政”已成为各地政府的重要开源渠道。而且楼市交投格局也可经税收渠道影响地方当期收入,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地方财政本级收入同比增长13.5%,主要原因就是同期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大幅增加,进而带动相关地方税收增加。故而,在经济利益的绑缚下,地方政府往往乐见楼市旺销之景,对中央调控政策的落实执行动力不强。根据上海市地税局披露信息,去年该市共认定5万套住房需缴房产税,房产税收入仅20亿元。如此小规模的税收收入着实难以企及动辄上千亿元的土地出让金,而房产税对土地财政的替代效应也无从谈起,反倒是由此引发的楼市交投动向更令地方政府关注。在这一语境下,包括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全国联网、不动产统一登记等为房产税全面开行铺路的基础性工作进展都较为缓滞。而作为房产税扩容试点标杆的杭州方案,虽然在税率设计及人均免征面积认定等方面均较此前试点有所收紧,但总体上仍难以摆脱“温柔一刀”的市场形象。
可见,在楼市调控逐步吸纳市场化因子的过程中,相关制度改革也应做出同步推进。目前地方政府作为“招拍挂”的裁决者,对土地价格拥有较大的话语权,这一土地市场卖方垄断格局需得到改革和优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财力窘迫的问题理应得到正视,相关税费归属划分应当给予顾及和倾斜,以此引导地方政府在主观上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此外,有关部门也应对社会资本流向给予正面、积极的引导,逐步降低传统垄断部门的准入门槛,为楼市投资资金分流。一旦这些基础性制度得到合理优化,那么包括房产税在内的楼市调控长效机制显效将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马红漫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