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补”为盲目补贴敲响警钟

提要:诸如此次审计的节能环保补贴,意在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告别粗放式增长。在合理的补贴领域,要研究补贴方式,完善社会监督与考评机制,加大处罚力度,莫让政策红利被念成“歪经”。

  近日,国家审计署发布公告称,对2011年、2012年中央财政本级和转移支付给天津、河北等18个省市的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类三个款级科目资金进行审计时发现,有348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16.17亿元。

  其中,涉事企业不仅有格力、美的这样的家电巨头,也不乏上海通用、上海大众、泸州老窖、哈药股份这样的行业大腕。

  板子当然要打在这些企业的屁股上。然而,在社会舆论一股脑谴责企业商业道德沦丧的时候,似乎更应该冷静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其钻了空子。

  其实原因并不难想。说到底,政府管得太多了,对于市场的过度干预,才是造成目前各种行业“骗补”乱象的根源所在。

  其实这样说,并非要将财政补贴一棍子打死。适当有效的补贴对于产业发展是一种有效的促进。

  诸如此次审计的节能环保补贴,意在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告别粗放式增长。

  用好了,就像一剂营养液,使得幼苗可以茁壮地成长。但就目前来看,这一正常的市场发育体系似乎已经严重异化,逐渐演变为哪里有补贴,哪里就有投资过热、产能过剩。营养液正在转化为兴奋剂。

  以电产业为例,各种补贴政策,使得家电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不得不调整甚至否定之前的发展战略,来迎合补贴所指向的发展趋势。看似一片繁荣,其实企业有苦难言。以至于在今年的补贴政策结束之后,不希望有新政出台,已经成为行业的共同心声。

  而在新能源领域,更是如此。从国家到地市,层层补贴下,却是光伏企业的遍地哀嚎,金太阳工程并网者寥寥,电动汽车市场上仍难觅其踪。

  综合来看,目前政府的一些财政补贴出发点是好的,但略显盲目,无非是想通过政策红利短期内达到某些效果。即使如愿,但长远来看,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脱离了市场的产业,自然经不起市场的检验。

  再者,某些补贴方式也过于粗放,使得无的放矢的财政补贴更像是一种乱撒钱。企业的逐利性,使其已无心思按照健康的食谱“进食”,而是慌忙地“挤”到这块略显油腻的蛋糕上切上一刀。

  若要避免“骗补”事件再度上演,政府要尽量减少对于市场的干预,并且调整财政补贴的方向,把钱投到更需要并且合适的地方。在合理的补贴领域,要研究补贴方式,完善社会监督与考评机制,加大处罚力度,莫让政策红利被念成“歪经”。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