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为骗补“辩解”被指未意识到自身问题

提要:审计署自6月21日公布节能空调“骗补”企业结果后,“涉案”的格力电器25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格力电器执行国家节能惠民政策情况的说明”,称,“公司不存在骗补的行为”。对于审计署头回官方公布“骗补”问题审计结果,家电业资深媒体人刘荷清向中国家电网分析,“风暴还会延续”。

    来源:中国家电网

  审计署自6月21日公布节能空调“骗补”企业结果后,“涉案”的格力电器25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格力电器执行国家节能惠民政策情况的说明”,称,“公司不存在骗补的行为”。

  格力为骗补“辩解”被指未意识到自身问题

  国家审计署6月21日公布了对2011和2012年度中央财政拨发给天津、河北、上海、广东、四川等18个省、市的能源节约利用(21110款)、可再生能源(21112款)和资源综合利用(21113款)节能环保类三个款级科目资金的审计结果。广东有17个项目单位上黑榜,其中格力、TCL、格兰仕等家电行业知名品牌存在多报节能空调销售量,违规获得中央财政高效节能空调推广补贴资金行为,其中格力骗补2157.76万元,骗补数额最大。

  直到25日,格力电器在官方网站发布说明称,在节能惠民政策执行期间(2009年6月1日—2011年5月31日),实际销售出货2214万套节能空调,申报1755万套空调的节能补贴。累计有459万套已销售节能空调没有获得补贴,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第一次补贴政策结束后,因支持有关部门统筹安排的原因,主动放弃150万套的补贴申请,涉及资金近6亿元;二是部分已销售空调尚不符合补贴标准,没有申报。

  格力称其主动放弃近6亿的补贴申报。审计署检查结果称项目单位通过多报节能空调销售量,违规获得中央财政高效节能空调推广补贴资金2157.76万元。主要原因是终端经销商填报数据不规范、不严谨所致,问题数据占公司总推广数据的比例不到0.5%。

  格力据此得出结论:公司不存在骗补行为。而对于此次审计署公布的骗补结果导致的原因,格力将其归责于“对经销商管理环节存在疏漏,”主要在于“填写环节不规范”,“时间误差没有排除”。

  “这份带有辩解性的说明很站不住脚”,家电行业观察人士洪仕斌向中国家电网分析称,格力骗补只是格力“超人神话”撕开的冰山一角,从格力技术之父朱江洪的离职、格力渠道社会化的演变、学酒哥周少强事件与政府的对抗、格力因产品缺陷遭美国公司起诉的引爆、到格力这次骗补事件,格力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企业如人,有生病与感冒,但格力是个铁骨铮铮的超人形象,从不发烧感冒,所以我担心这种前提下,要生病就会是大病。因为超人背后要么可能是皇帝的新装,要么是弥天大谎,这才是我最担心的”。洪仕斌说

  其实就“骗补”而言,整个事件反映的是行业性问题,不是格力的问题,单说格力并不公平,格力也不是骗补最多,在2009年6月1日—2011年5月31日两年政策期,那些抱着“能捞一把是一把”的二三线品牌,骗补金额可能更庞大。

  但短短数日,从不“发烧感冒”的格力就摊上了“骗补”和“出口产品缺陷”两次重创,格力先后对两起事件的官方声明依旧保持其惯有的强硬做派,归结起来,均强调“事不关己”。

  或许格力真的不认为企业自身有任何问题,但两件事的叠加效应却令外界对格力的审视再度高涨。企业如人,董明珠一直是骄傲的,所以一直以来格力也是骄傲的,业内早有人私下如此调侃:自打董明珠全面接掌格力以来,格力务实更少跋扈更多。

  洪仕斌犀利直言,“营销人员是不适合做企业领导的,太英雄、太自我、太匪气,就会迷失。看看全球CEO,营销出身的不多,企业要的是管理人才,不是山大王人才”。

  事实上自2012年上半年董明珠正式接掌格力电器,并将代表珠海市国资委管控的格力集团周少强从格力电器董事会竞选中踢出局后,千亿规模就成了董明珠志在必得的目标,但当年空调行业以及家电行业整体不景气,分析三大白电龙头企业,海尔千亿过后主动布局,美的主动收缩调整,而格力为了完成千亿目标采取了向经销商施压通过渠道来完成的激进措施。

  格力电器今年年初披露的2012年财报显示,公司2012年营业收入“完美无懈”地实现了1000 .8亿元,同比增19 .84%,从而让董明珠执掌格力电器以来的“千亿宿愿”一锤定音。而当时,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中怡康在一份空调行业数据分析报告中透露出了格力渠道库存超过1000万台的信息。

  “格力2012年1000零几十的千亿营收很微妙,格力当时既有规模压力,又与政府交恶,就得用业绩说话”,洪仕斌担心,格力用激进的方式完成业绩目标,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可能会“被革命”,格力可能要“生病”,而且是“大病”。

  审计署严查或还会继续

  回过头再看此次“骗补”事件,在2009年6月1日—2011年5月31日节能空调惠民政策执行期间,就曾曝出过企业骗补行为。发改委等政策执行部门曾多次发告示核查,这也只属于执行部门自查,未上升第三方的审计部门来审查。

  因此对于审计署头回官方公布“骗补”问题审计结果,家电业资深媒体人刘荷清向中国家电网分析,“风暴还会延续”。

  刘荷清提醒,如果细心解读6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审计署的调研讲话,就会理解这次审计署在“骗取国家财政专项资金”问题上严查的决心。

  6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审计署考察并座谈时这样强调: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是宪法确立的,要进一步强化审计工作,及时发现和揭示发展中的风险隐患,防止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当好公共资金的“守护者”,用“火眼金睛”看好国家钱财,确保公共资金节约、合理、有效使用,推进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和制度完善,为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提供有力保障。

  中央高层此次对审计工作的视察透露的信号不言而喻。而据中国家电网查证,审计署此次公布的“2011和2012年度中央财政拨款”审计结果中空调企业骗补问题,针对的是2009年6月1日—2011年5月31日期间执行的节能空调惠民政策。2012年6月1日-2013年5月31日期间执行的节能家电推广政策,行业人士就曾曝料过企业的骗补问题。刘荷清言下之意国家相关部门很可能会继续对节能惠民骗补行为进行严查。

  “骗补”事件再曝行业政策弊端

  对于本次涉案企业的骗补金额,刘荷清认为,或也只是“冰山一角”,“这次幸免上黑榜的企业不能说明其未来或过往就没出现过类似问题”。

  洪仕斌也认为,很多二三线企业骗补才是大头,中国太多企业是因政策而生的。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因为他们没有品牌成本。很多企业的赢利通道中销售只是其一,还有品牌、制造、财务、政策。如果将政策作为企业赢利通道,那么企业就会变着方法向政策要钱了,家电骗补的背后,是中国企业的价值导向错了,这是关键。

  就企业集体骗补的不守法行为和事后声明的态度,刘荷清认为,当政策机会来了谁都想着逮住机会,疯狂上报型号和流通渠道,一出问题就撇清责任,而那些幸免上榜的也别五十步笑百步。不管龙头企业也好,二三线企业也罢,在审计通报面前确实应该反思检点自己,企业运行就要遵纪守法,做企业就要把自己体系做好。

  “而回过头来在反观和梳理行业政策,节能惠民、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三大政策出台的目的主要是救市,经过执行虽然达到一定目的,但跟预想的差距太大”。就行业政策,刘荷清指出。

  对于节能惠民政策,资深媒体人沈建表示,“立足于规范竞争环境,提升社会化节能水平、刺激终端消费的惠民工程的调整措施在最后显现除了矫枉过正的苗头,部分企业客观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也给这项利民利企的产业政策抹上了不光彩的一笔。更为重要的是,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国内空调市场的走势受节能惠民工程的影响越来越弱,工厂对节能惠民工程疲于应付工作流程而市场对此也渐显麻木,于是政策最终退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沈建认为,过去的两年内,节能惠民工程的溢出效应已经体现出来,被透支之后的市场需求呈现出规模化再增长的疲态,尤其是过去一年执行的节能惠民工程由于 10万台门槛的存在,对中小品牌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以财政补贴的方式去刺激市场发展的产业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予市场外部助力的同时,也会破坏市场自发调配资源的功能。(记者 明彦华)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