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城镇化新机遇
实践证明,住宅产业化能够成为一个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文林峰在5月16日的住宅产业化交流会上介绍称,沈阳市如今通过推动住宅产业化、新型建筑工业化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目前不仅50平方公里的新型建筑产业园基本上完成招商引资,而且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入园,包括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厨卫建材企业。
如今沈阳、深圳、珠海3个城市已经获得国家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的审批,另外有很多城市包括中西部城市都在积极申请。
但文林峰同时提醒大家,新型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化不是一个概念,住宅产业化内涵更广泛,目前住宅产业化的前沿标准是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基础和手段,同时还要结合标准化、模数化的全装修,实现住宅产业链全体系的标准化。
澄清概念
文林峰指出,如今在建筑行业内部,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从业者,一提起住宅产业化就认为是新型建筑工业化,其实不然。
比如,上海市城市建设与交通委员会5月15日发布消息称,准备拿出100万平方米建筑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以此来推进产业化。
“只有100万平方米做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的规模比较小,这是很难体现产业化发展成就的。”文林峰称,“我建议他们将成品住宅、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四节一环保的产品应用都纳入到产业化的补贴政策,分门别类地进行补贴”。
据了解,新型建筑工业化不仅包括住宅的工业化,也包括公共建筑、商业建筑的工业化。住宅产业化更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不仅包括新型建筑工业化这一龙头体系,同时也囊括设计标准化系列化、建造方式新型工业化、室内内装产业化、部门模数化与通用化、新能源应用、四节一环保等方面。
“我们目前也正在给国务院起草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也要把上述两个概念重新进行梳理。”文林峰表示。
对于住宅产业化的实施,文林峰表示,基本起步标准是彻底将毛坯房、半成品的住宅升级到成品住宅,实现设计与装修的一体化,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加大低能耗环保材料和技术的应用。
“我们正在组建国家绿色建材库。”文林峰告诉大家,早在2011年住建部以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为主导,成立了保障性住房成品采购信息平台。今年国务院“1号文件”提出,所有城市的保障房要实现绿色建筑目标,住建部住房保障司也提出将上述平台打造成国家绿色建材库。
“现在很多建材企业正在积极进行自评和申报,下一步我们要对申报企业进行专家测评,之后形成国家绿色建材库。”文林峰表示,届时各个地方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开发企业都可以从上述建材库选择绿色建材打造绿色建筑。
顺势而为
在住宅产业化起步标准之上,文林峰指出,部分预制装配式(容易推广的内隔墙、阳台、楼梯等)、标准化模数化的全装修是一般标准。“最先进的标准就是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龙头,结合钢结构住宅、SI住宅、标准化模数化的全装修,实现住宅产业链全体系的标准化。”“住宅产业化是住宅技术的集成,也是住宅建设相关企业的集成,实际上就是住宅产业链的形成过程。”北京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兵结合北京市公租房室内产业化体系课题研究总结称,“我们最深的体会就是整个产业链的参与,才能将产业化搭建成功”。
产业链如何有效地参与?当前建筑的标准化程度如何?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认证中心副主任曹彬提出自己的思考,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实现标准化部品、部件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当前每一个部品、部件都有自己所在行业的标准,但是这些产品标准并不是为了适应建筑标准而设置的,可能是由于欧美的设备而来,可能是为了包装运输方便而来。
“所以结合各个部门的不同需求,希望国家有一个顶层设计标准,就是从房屋建造开始一直到部件都能实现标准化对接。”曹彬总结。
另外,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科技促进中心主任赵丰东表示,住宅产业化是住宅建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开发建设单位的创新意识不足,缺乏主动开展产业化实践的动力;另外就是技术储备不足,产业链亟待整合。”除了行政管理层面的顶层设计,文林峰表示,房地产产业链条也应该积极转型,顺势而为。“随着很多城市全面推荐成品住宅,建材企业如今更多的是面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开发商,而不是过去在大卖场销售产品,是B2C到B2B的转变,这可能是建材与物流业的一个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