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点:赴港IPO 房企"大跃进"时代的必由之路
新浪乐居讯(编辑 吴俊锋)从万达,到绿地,再到招商,在上个月短短的20天内,3家国内标杆房企就相继或疑似通过购入股权、注资并购的方式在港“借壳”上市,开启了内地房企赴港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的新风潮。内地房企为何都爱赴港IPO?根本原因恐怕还是离不开房企“大跃进”这一大背景。
(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地龙头房企4月扎堆赴港
4月底,媒体报道称东力实业获母公司招商地产注资,以代价约61亿元收购8个内地房地产项目,未来东力将与母公司同步发展内地房地产业务。
这已经是4月第三家意欲“借壳”在港上市的内地龙头房企了。在稍早的4月10日,大连万达商业地产就下一步收购了恒力商业地产65%的股权。而随后的4月19日,上海中高端物业开发商盛高置地宣告停牌,有消息称其或将被绿地集团收购,而两者在接受采访时均未否认这一猜测。短短20天的时间里,内地标杆房企掀起了一场“借壳”赴港上市的风潮。
内地房企“爱上”海外IPO与赴港IPO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最近两年这一风潮却似乎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以国内房地产行业的“一哥”万科为例,自从2012年7月完成对南联地产的收购重组之后,万科在2013年开始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入港”与“出海”的操作。
万科B转H,旗下公司联合新世界竞得港铁荃湾西站项目,与铁狮门合作开发旧金山高层豪华住宅公寓项目,与新加坡吉宝置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万科的这一系列动作显示出其对于开拓在港及国外业务的浓厚兴趣。
自由度高 吸金力强 H股更有吸引力
内地房企在二季度扎堆“入港”,万科的“榜样效应”或许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显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比富达证券(香港)有限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林振辉在分析万达入主恒力时的一番话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在香港上市的房地产股的市盈率(PE)稍微高一些,而在国内上市的房地产股PE,没有香港那么高。同时,国内上市的话,上市之前要申报集资之后的钱要怎么用,在香港不一样,上市前可以申报资金用途,之后随时改,弹性会更高一点,因此内地的房地产企业会更倾向在香港上市。”
H股采取“T 0”交割制度,当天买进就可卖出,并且没有涨跌幅限制,当天买卖次数也没有限制。相较于A股,这些更为灵活的操作方式确实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而对于房企来说,香港和海外市场几乎就是“更快、更多融资”的代名词,房企在今年二季度伊始掀起“借壳”赴港上市风潮的主要原因莫过于此。
市场愈好分化愈烈 “入港出海”成房企必由之路
但另一个问题就产生了。众所周知,今年3月时“国五条”等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使得房企在一季度迎来了“大丰收”。152家披露一季报的地产类上市公司中,117家业绩出现同比增长,“招保万金”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从15.6%到88.79%不等。在此市场背景之下,龙头房企应该暂无资金之忧,为何还要急于融资呢?
答案其实就在4月的成交结果里。相关机构的统计结果显示,4月43个监控城市中,超过八成的住宅成交量出现了环比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丹东更是达到了65.5%;而在济南本地,4月商品房成交6295套,环比3月下跌了46.6%。调控政策促使大批购房者入市的同时,也相应地透支了潜在需求量。虽然目前市场表现依然要优于往年同期,但今年余下时间内楼市下行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朗,4月十大房企拿地金额环比锐减55.4%便是一个明证。
盛夏之后便是寒冬,3月政策“榨”出的结果已经让所有人看清了目前国内市场的极限,可以说居安思危的想法促成了房企加速“入港”和“出海”IPO。
虽然有近8成的房企在一季度盈利,但却无法掩盖剩余那部分的尴尬——中恒集团转让股份,浙江刚泰控股重组资产转攻矿业,浙江嘉凯城“削藩”。中小房企为了求生不得不上演各种壮士断腕的戏码,但在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这种“苦情戏”却似乎并不奏效。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就预计,未来3年内至少有30%的内地房企将被淘汰,企业总数将由目前的约5万家减至3 .5万家。
之前有媒体披露,在万达入主恒力地产的同时,至少还有两家内地房企正筹备在港上市,而且均是中小房企。在这个房企“大跃进”的时代,赴港和海外IPO似乎已经成为了房企的必由之路,这才是龙头房企在4月扎堆赴港的根本原因。
版权声明:该内容系济南新浪乐居原创策划,版权所有,转载或报道请注明出处。
拓展阅读:
嘉凯城削藩
中小房企项目储备少资金压力大 被迫“多条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