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房受损暴露建筑质量堪忧

提要:四川雅安7级地震紧揪着国人的心。面对夺命近200伤及过万的雅安地震,需要痛定思痛,从强化建筑结构和建筑质量入手,全面落实预防8级以上大地震的措施。如此持之以恒努力,或许能从根本上避免因大地震造成重大伤亡的悲剧出现,真正造福万万千千的老百姓。

    来源:观点中国

  四川雅安7级地震紧揪着国人的心。据雅安市宝兴县县长介绍,目前,全县水电气中断,房屋几乎全部受损,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据了解,重建建筑都是按照“8级抗震、9度设防”的要求设计施工,然而,这些建筑理应成为雅安地震的“生命之船”,但却让人大失所望。宝兴县并不属于震中,而这里的八级抗震房却也百分之百受损。

  上述报道反映了一个尖锐问题:重建建筑如何百分之百受损?有人提到了一个房子的朝向和震波传播方向的原因,确有一定道理,同样的建筑如果朝向不同、受力程度不同,破坏程度就有可能不同。但是,在雅安地震震中却有一间清朝时遗下的民房在地震中居然不动,被网上称为“屋坚强” 这个老宅是一栋3层木结构建筑,地震中,老宅的屋顶被掀开了,砖瓦坏了,屋顶上的石棉瓦、小瓦被吹得七零八落,但主体结构还完好。屋主告诉他们,这个老宅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住在这里面已经有30多年。显然,“8级抗震、9度设防”只是表面文章,没有真正按照标准落实。当今科技的发达程度,是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无法相比的。就建筑科技来说,不管是建筑材料、建筑工艺,还是建筑理论,现代科技都要大大优于一百多年前。例如,对于一百多年以前的人来讲,当时并没有什么地震等级的说法,因为里氏地震等级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科学家制定的。但是,就是这样,现代建造的能抗8级地震的建筑却依然败给了一百多年前的老屋,真是让人感到汗颜。

  那么,雅安宝安的重建房为何没有按照“8级抗震、9度设防”的标准进行建设?笔者不好猜测,但从近10年来一些地方不断地冒出来被网上戏称为“楼脆脆”、“桥脆脆”的建筑来看,在重建方面一些人们心术不正只图贪快省钱偷工减料,恐怕是主要原因。而相关的部门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监管失责,则是重要原因。

  面对夺命近200伤及过万的雅安地震,需要痛定思痛,从强化建筑结构和建筑质量入手,全面落实预防8级以上大地震的措施。其实,强化建筑质量的防震是各国的共同的应对之策,比如,2012年底俄罗斯西伯利亚发生7级地震,震源达10公里,但未造成人员伤亡,民众财产损失不大;2013年4月日本北海道附近发生7级地震,震源约10公里,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13年2月哥伦比亚发生7级地震,震源深度达130公里,同样也没有造成重大伤亡。分析这几个大地震没有造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除了他们地震信息传播比较及时,防备工作比较扎实之外,很重要的一条是民居和建筑物都按抗击8级以上地震建筑质量标准进行施工。

  笔者认为,民居建筑结构体现8级以上抗震性能,关键需要地方政府要有忧患意识和强化监管。在这方面,地震频发区日本就是一面镜子。数十年来,日本对每一处的建筑都有明确的抗震标准,假若有一处建筑不符合或不及格标准,政府就不批准。对这个苛刻的建筑制度,日本有关方面的解释是,建筑无少事。日本有分析员这样描述,在人口极端密集的东京,如果有建筑设计师把工作做得不恰当,有疏忽,就立刻会被媒体批评,他随后的生存环境就恶化到底,成为全民的敌人。天经地义,对生活在“地震大国”的日本国民来说,建筑有多大耐心是牵涉生死的大事。建筑无小事。媒体针对建筑的监督相当严格,其力度并不亚于针对政治人物丑闻或官僚腐败的批判。反观从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到时下的雅安地震冒出的某些“豆腐渣工程”和不合格的民居,鲜有中国主流媒体在建筑的抗震性能方面进行有力的、无情的监督,这方面应该引起国人的深思。设计为抗震8级的房子,竟然抗不了7级。这本身就是自欺欺人,也是对公众爱心的嘲弄。此次雅安芦山地震,曝露出来的建筑质量问题还有很多,但这个打着抗8级地震却“百分是受损”的现实,扇的是建造者和监管者的耳光。

  当然,公众、尤其是农村公众对自建房的结构有自由选择权,但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执政宗旨,基于地震的破坏性,作为责任政府应该通过法律的、行政的、思想的、社团的努力帮助公众正确认识建筑质量对抗震的重大意义,全面推广抗震性能好的新式民居。这才是真正的“居安工程”和“民心工程”。在推进抗震结构的民居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制订优惠的措施,适当给予财政补助,并形成制度。如此持之以恒努力,或许能从根本上避免因大地震造成重大伤亡的悲剧出现,真正造福万万千千的老百姓。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