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博士:城市建筑去本土化与低俗化

提要:2012年城市建筑最引人注意的现象就是地标建筑被恶搞。反应了公众对城市风貌的不满,既是由于建筑风貌的日益恶俗,也是中国城市文化衰落的必然结果。笔者认为城市建筑的去本土化与低俗化的主因,是由全球化和中国决策特点导致的必然。

  2012年城市建筑最引人注意的现象就是地标建筑被恶搞。反应了公众对城市风貌的不满,既是由于建筑风貌的日益恶俗,也是中国城市文化衰落的必然结果。笔者认为城市建筑的去本土化与低俗化的主因,是由全球化和中国决策特点导致的必然。

  城市建筑的去本土化是大势所趋

  不仅全国的城市越来越相像,全世界的现代都市的风貌也在日益趋同。 同样的建筑技术手段,同步的行业信息,导致审美口味趋同。

  但是这种趋同并不是朝着本土文化,或是文化弱势的一方倾斜。强势的经济必将带来强势的文化。 也就是全世界建筑文化更加以西方核心,以当代技术形态为核心,以消费文化为核心。更使得中国各大城市千城一面。可以说,中国建筑的民族特色正在消亡。

  中国的传统建筑天生立于被动地位。传统的木制建筑在中国消费者的眼中,最直接的联想是过去200年来的落后挨打。所以除非为了政治、文化、甚至商业目的,刻意要树立中国风建筑形象,没人主动选择中国传统建筑风情。一方面被强势国际文化冲击,另一方面,国人自毁文明已经成为习惯,对于传统艺术的消失并不感到切身的伤害。觉得眼前获利或其它生活条件的改善更重要。

  审美的取向是随经济与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变化的。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西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直至经济达到一定高度,西化趋势才会转而下降。我们不能设想未来五年或十年以后,中国的意见领袖们会找到一种适合于表达自己的,具有民族身份的居住表现方式。

  决策机制决定了专业人微言轻

  文化环境的压力反应的是外因与趋势,但根本和具体的原因还在于行业自身的运行机制。由于中国城市的决策系统,专业角色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形象的选择更多取决于投资方与政府管理方。

  作为建设方,也就是设计方的甲方,由于是出资方和风险承担方,所以在建筑形态的决策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几乎百分百的企业或机构领导都是非建筑专业出身,审美的偏好与专业意见很难达成一致。投资方的意志表达,更多要建筑体现成功,富有,天下第一,甚至象形,具象表现某种产品或意象,难免恶俗。

  公建设施或企业总部办公楼,都把追求标志性、气派、豪华作为建筑外观的首要原则。于是乎,在一些商务性公建聚集的区域,每座建筑都争当地标,争奇斗艳,唯我独尊。每个企业或者每栋大厦都在追求霸权式的自我表达。穷人乍富心态所导致的建筑外观价值,只能用浅薄,庸俗,张扬,以及短视来形容。因此才被恶搞。

  任何的建筑形态都要经过政府审批程序,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应由专业人士组成。但当下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专家意见,甚至主管部门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最终意见必须由上级,或上上级领导决定。

  专业人士的意见只是在探讨设计的合理性,包括项目形式审美的适应性,也就是说合理性是相对的,而权力是绝对的。在权力至上的系统中,权力的意志反映在方方面面。

  权力的心态,不可避免投射到城市地标和整体风貌上。由于过于夸张的表达,相当多的惹眼建筑反而成为丑地标。而这些新的大型项目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忽视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也不顾项目所在区域的历史文脉。其结果使得城市中心越发缺乏人性的魅力,也加速了中国城市与建筑传统的消亡。专业人士的呼吁都是在决策机制之外,人微言轻,几可忽略。

  城市建筑是集体意志的决定,是社会心态的反映,是文化品位和自我形象追求的综合成果。在完成了城市建设与地产开发第一个阶段的历史使命后,整个行业完成了原始积累,城市建设也满足了基本社会需求,无论是政府,建设方还是消费者都应该更加理性地重新思考我们对建筑和城市的价值取向。一个地产项目,或者一座城市的价值要更多地依靠技术品质和文化内涵来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地标  地标建筑  中国建筑  刘力  传统建筑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