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碳排放计算有章可循
中国的一栋建筑物,在全寿命周期内,到底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这个问题也许不久将找到答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的科学技术项目“中国建筑物碳排放通用计算方法研究”,于2012年12月下旬验收。项目针对建筑物的建材生产过程、建造过程、运行过程三个部分,提出了各自的碳排放计算方法。
课题回避了碳减排的基准线问题。“基准线问题很复杂,建筑类型多,各地区也不一样。”课题负责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告诉记者,课题初衷是在设计规划阶段做好建筑碳排放的预测。言下之意,开发商可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更好的建材组合、建造方式、运营管理,达到低碳的效果。
目前与建筑领域碳排放相关的低碳建筑、绿色建筑是定性评价,建筑物碳排放计算方法或使量化评价低碳建筑、绿色建筑成为可能。“国家一旦实行建筑物核算碳排放,绿色建筑不可避免必须是定量的,课题迈出了第一步。”万通地产创新研发中心副总经理谢丹亦认为,课题对行业有实用价值。
而徐伟则低调回应,研究成果能否被采纳并上升为行业标准,取决于相关工作的成熟度和具体成效。
定边界提方法
做这个课题还得从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说起,中国政府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的中国,建筑运行每年消耗的能源约占总量的30%。建筑能耗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下降,对上述目标的实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据徐伟介绍,当时国家要计算各个行业的碳排放量,建筑领域亦在列,但仅是围绕现行的方法做了估算。由于建筑物用能与中国国情及能源结构密切相关,且建筑物在使用材料、建造过程、使用情况、拆除方法等方面各国情况不一,国外的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和评价体系不能复制套用。为细算建筑物碳排放,徐伟早先在单位设立的课题逐渐升级为住建部科学技术项目,多家机构共同参与。
课题调查汇总了目前国际建筑物碳排放相关计算的情况,确定中国建筑物碳排放计算边界,分析建筑物各个过程中影响其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和该因素与碳排放量的相互影响关系。
建材碳排放计算边界的确立是计算方法提出的前提,主要建材也确立了排放因子。“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每年公布的排放因子作为计算依据,然后确立边界和能源的关系,建筑物的范围在哪,是小区还是单体建筑物。”徐伟解释。
据了解,课题组统计研究了主要建材如混凝土、砂浆、钢材、墙体材料、建筑玻璃、建筑陶瓷等的碳排量强度,以及建筑物的建材生产、运输、建造和装配等主要过程中,影响其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影响关系。此外,还研究如何从材料角度减少建筑碳排放。
课题组完成《中国建筑碳排放通用计算方法导则》(以下简称《导则》),针对建材生产过程、建造过程、运行过程,提出了不同阶段的建筑物碳排放计算方法,并且通过对实际工程进行试算,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碳排放计算方法成形后,我们选择一个公建项目和一个住宅项目试评,公建项目是北京广联达大厦,住宅项目是万通天津中新生态城的新新家园。”项目组告诉记者,不同阶段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思路。试评显示,边界划分合理,计算因子科学,计算方法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
量化绿色建筑
建筑物碳排放计算方法或使定量评价绿色建筑、低碳建筑提成为可能。徐伟亦指出,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是基础性的工作,低碳建筑处于初步尝试阶段,没有强制性标准和大规模推广,其不是靠一两个课题能解决问题的。
尽管没有基准线可以参考,计算显示,三星级绿色建筑的碳排放量明显少于普通建筑。谢丹预测,碳排放计算方法对规范企业推广绿色建筑有很大的帮助。
据悉,项目组从万通天津中新生态城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三星认证)中选取一栋典型建筑,计算了运营阶段的碳排放量,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为45.7公斤/平方米·年,远低于同期设计或建造的建筑平均碳排放量水平81.16公斤/平方米·年,减排率达43.69%。
即便针对同一单体建筑,相同使用功能,不同设计方案,对建材量、建造方式、运营过程碳排放会带来巨大差异;相同建筑设计方案,不同建筑围护结构性能对运营过程碳排放会带来巨大差异;相同建筑设计方案和围护结构性能,不同能源系统选择对运营过程碳排放同样会带来巨大差异;不同既有建筑改造方案,其减碳量亦不同。《导则》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技术支撑。
开发商大部分关注运营阶段的能耗,整体设计方案的碳排放减少,相应的能耗也在减少,这就是经济效益。“计算碳排放,比较各种设计方案,是我们当初的目标,同时也为了应对未来的碳交易。”谢丹说。
谢丹向项目组建议,能否将计算方法形成一个工具,开发商只需要填报数据便能计算出结果,“这可能是房地产业需要的。”项目组在回复本报记者时,指出了这种可能。具体来说,基于此研究内容,逐步建立建筑物碳排放计算相关数据库,进而开发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建筑物碳排放计算软件,用于在建筑物设计阶段对不同设计方案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比较分析;也可对建筑物运行、改造等过程中不同方案的碳排放进行比较。
此外,具备节能减排效益的新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技术、建筑材料、建筑能源系统,其效益将可能因此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