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寿:金融业未来发展方向基本明确
“稳健推进改革”是十八大确定金融发展的基调。专家认为,国内金融的充分市场化和涉外金融的有限全球化是十八大后我国金融战略方向的惟一选择。
十八大确定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人均收入翻一番”的宏伟目标,仅靠创新驱动、环保低碳经济很难实现,金融改革才是关键这已是业内的共识。 其实,十八大对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已有了初步定位。
“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这是十八大有关金融体制改革的部署。短短数语却勾勒出了未来五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蓝图。用著名财经评论人士叶檀(博客)的话来说,就是“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已基本清晰”。
改革将稳健推进
叶檀认为,未来金融行业发展方向大致为金融改革将稳健推进。所谓的稳健推进是指改革必须坚持,但速度则须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不能受外来因素干预。具体范围大致是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和货币调控等方面。
叶檀的观点并非一家之言,一些政府官员在十八大上的发言也从不同程度印证了她的看法。
“可以预见,中国资本市场必将迎来持续、稳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必将为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做出更大贡献,必将为广大投资者带来更稳定更丰厚的投资回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十八大期间谈到有关金融市场发展的话题时言语中也不乏“持续”、“稳健”。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强调,“明年政策会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周小川指出,“判断明年中国经济形势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内经济的发展趋势,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国内方面目前已经比较明朗,整体呈现缓中趋稳态势。国内经济受欧债危机影响主要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经过国内的政策调整,经济在今年三季度缓中趋稳,一些经济指标开始上升,所以国内经济应该是向好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个情况,明年经济政策应该在今年的基础上保持延续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更是一语道出了十八大后金融发展的去向。
“国内金融的充分市场化和涉外金融的有限全球化是十八大后我国金融战略方向的惟一选择。”夏斌说。
RQFII从700亿扩容到2700亿被业界解读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十八大前夕,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会见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长陈家强、金管局总裁陈德霖一行时,香港官员向郭树清提出:“已有的700亿RQFII的额度不够用,能否再增加1000亿至2000亿的额度?”中国证监会随即与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进行沟通,传达了香港方面的诉求,而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也原则上同意再扩容2000亿RQFII额度的意见。
大国经济崛起的显著标志是人民币国际化,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中国金融战略所谋求的核心内容。夏斌认为,只有围绕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渐次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和资本管制的放开,才能不偏离中国经济利益的最后追求。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化,国内金融改革是前提条件。人民币汇率、资本账户管理、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内金融改革是中国金融战略的核心内容,而国内金融改革是其他三项改革的前提条件,没有国内金融的改革,其他改革都将无法推进,因为国内金融不改革就难以与国际接轨。
对于“涉外金融有限的全球化”, 夏斌的解释为,是指在汇率、资本管理、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内改革方面,分别逐步推进、相互配合促进中的一种交错发展,是一个逐步逼近全面参与金融全球化的动态过程。
对于贷款利率市场化,在11月17日举行的国际金融论坛上,春华资本集团主席胡祖六表示,“在十八大后,贷款利率将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最终全部由市场决定。”
央行最近几次都通过实施逆回购来缓解流动性危机,胡祖六认为,
这是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上做出的尝试和探索。基于央行近期的表现,胡祖六预计,在一年或半年之内就有可能实现利率市场化。他同时赞赏央行近些年在金融改革方面的举措,指明利率市场化对未来中国资本配置、投资效率和金融稳定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监管机构改革必然涉及
要建立十八大确定的“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监管机构的改革必然会涉及。
“随着金融竞争的国际化和一些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我认为,我国金融监管机制走统一监管之路较为适合中国金融的实际情况。长远目标是,建立"一行一会"制。”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教授告诉记者。
“一行一会”体制,即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金融监管委员会体制。我国目前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是“一行三会”制,即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
“一行三会”已运行10年有余了,在这10年中,各金融监管机构发挥着各自的监管职能,对于对抗金融危机和保持国内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混业经营和金融控股公司组织形式也已大量出现,实业金融化、金融混业化是大势所趋,金融机构、产业资本、实业企业甚至于地方政府都已开始介入金融混业或产融结合,金融创新在交叉领域不断涌现。
“面对目前的现状,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独自为阵的监管模式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尤其对金融控股公司总部及其下属分业公司的监管,缺乏明确的法律定位,存在监管边界不清、监管责任不明等问题。”曹凤岐说。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数据显示,国务院国资委主管的117家央企中,已有87家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产业资本介入金融领域,如中石油控股昆仑银行。而近日,注册资本达120亿元的浙江省金融控股公司宣告成立,广东省亦明确要在“十二五”期间打造1-2家省属金融控股公司,成立10家地方金融控股公司。
另据中国央行数据显示,今年1-9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1.73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占比已从2002年的91.9%下降至57.3%,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对贷款的替代作用愈加明显。随着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未来人民币贷款占比有可能更低,而实体经济还会增加新的融资渠道,如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周子衡亦指出,“社会融资渠道的日益多元化,导致了一些机构绕过了商业银行而通过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进行融资,影子银行的兴盛、民间金融风险陡增等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了。目前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会让一些金融活动流于监管之外,显然已有点不适应时代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