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和置业:香港青年的规划难题
记者观察
香港楼价高企,一般家庭尚且感觉置业难,刚毕业的大学生更认为置业无望。而排队轮候公屋,正成为时下香港普通青年谋求一个安乐窝的途径之一。
以目前香港公屋为例,轮候册上的20万人其中四成为非长者单身人士,而这些单身人士中,一半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于他们是否真有住屋需求,社会上有不同看法。
在早前举行的香港青年高峰论坛上,就置业难问题,一名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要求台上的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和恒生商学院校长苏伟文“易地而处”——— 如果你们是年轻人,在时下的香港如何解决一个安乐窝?
“我18、20岁时,从来没想过买楼,只想在事业上打拼,只要事业有所成,其他置业问题都可以解决。”苏伟文的回答,很符合当年狮子山下成长的一代香港青年拼搏进取的故事。局长张炳良青年时代的故事也类似。
事实上,要求香港时下年轻人忆苦思甜并不现实,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观。香港人一生最大的投资,除了教育以外就是住房。但现在香港年轻人观念或许已经改变,工作缺乏上升渠道,升职加薪机会有限,年轻人感觉看不到将来,所以更看重目前能否拿到一些实惠,如申请公屋。关键在于年轻人要看清自己的竞争优势。
诚然,不论香港还是内地,在过往一段时间,工资收入增加有限,与物价增幅相比更是远远不及。不过于年轻人而言,应该把事业看得比置业更重。“我记得当年自己大学临近毕业,制定了一个六年计划,毕业后考取会计师牌,接着读完硕士课程兼读M BA。”这是青年时代的香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的故事。
在年轻阶段,为自己的未来规划,不断自我增值。当未来事业上不断发展的时候,其他问题都可以解决。如果年轻人一开始只盯着公屋,没有了奋斗的方向,未来估计也不可能买得起私楼,只是一味嗟叹没有上升空间,最终只会蹉跎岁月。 康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