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疯人”频频爆潜掀翻行业
来源:燕赵都市报
皇明太阳能公司董事长黄鸣一直都是“大鸣大放”,在太阳能产业虽有“教父”之名,但因其说话敢“放炮”颇具争议。从今年7月20日第一次宣布每月都将公布一条或两条太阳能行业潜规则以来, 8月到9月底连续3次针对行业的乱象和相关管理部门的不作为频频爆出,每次都会引起业内强烈的震动。 10月15日,黄鸣决定给这个行业来一次釜底抽薪。在连续三次曝光太阳能热水器行业“潜规则”后,黄鸣将矛头指向了耗资40亿的“太阳能惠民工程”,直接炮轰江苏质检院涉嫌伪造质检报告,与江苏日出东方太阳能联合骗取国家政策补贴。
炮轰质检联手厂家骗补
“江苏省质检院是怎样在短短十来天内拿出上百份检测报告的?这在技术上和程序上几乎无法实现。我们严重质疑检测报告的真实性。”手持入围企业名单的黄鸣表示,自己看到第一批入围产品目录时气得“无话可说”。
今年5月,我国决定实施为期一年的节能惠民工程,对购买符合相关节能标准的电子电器产品的消费者进行补贴,预计将投入财政资金265亿元,由于太阳能热水器是首次纳入国家节能补贴范围,且整个行业的补贴额度高达40亿元左右,所以国内各大太阳能企业都跃跃欲试。
5月17日,相关部委召集太阳能企业进京研讨,并于5月23日向企业下发文件,明确报送产品必须通过国家相关检查部门的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6月1日,相关部委通知企业在6月4日之前报送首批产品;6月15日,首批入围名单出炉:日出东方以144个型号的紧凑式太阳能热水器和16个型号的分体式热水器成为最大赢家,遥遥领先于其他19家首批入围的企业,而皇明太阳能只有两个型号的产品入围。
举报有假甘愿承担责任
黄鸣称:“即使从5月23日开始准备,在短短十多天之内报送160个热水器产品送检并通过,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根据首批入围名单,江苏省的企业占据了前三名(按入围型号多少排列),这意味着江苏省质检部门需要出具超过300份检测报告,这也是不可能的,除非江苏有关企业和部门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皇明太阳能技术总监张立峰表示,一台太阳能热水器要想入围,需要检测型式和能效两大方面,从送检到出具报告,流程大概需要7个工作日,其中前5个工作日是将热水器放置在户外检测,并且要求颇多,比如要求天气必须晴好,温度为8—35摄氏度之间,同时符合一定的日照条件。“目前,北京、武汉两个国家级太阳能检测中心同时进行检测的容量规模也就是在40—50台,所以说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这么多型号热水器的检测。”
黄鸣表示,自己已经向相关部门提交书面申请,要求调查此事,“如果我的质疑最后被证明是错的,我愿意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并且向日出东方以及江苏质检院公开道歉”。
自称“黄老邪”频出狂言
“黄鸣是太阳能行业的教父,我们也很尊重他在太阳能领域的贡献,其他的我们不便多说。”尽管遭到了黄鸣的点名,但日出东方董秘办并没有表现出太强烈的反应。他们或许已经习惯这位教父的行事风格。
7月20日,在德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黄鸣自称“黄老邪”。“不少人说我是"黄老邪",其实我早就该站出来了,不是为了赚眼球,只是为了逼行业拿出个办法。”黄鸣多次以“反潜斗士”的形象出现于媒体面前。他称未来将每个月曝光1~2个行业潜规则, 并怒指太阳能行业缺乏统一国标。
“市场上大部分普通太阳能热水器支架容易腐蚀、坍塌,造成整机报废,而薄、窄支架“弱不禁风”的表现,则与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的选材、表面处理、喷涂工艺密不可分,现在支架生产以次充好、低质高价已成业内潜规则。”
随后,黄鸣再度于8月10日、31日、9月28日召开发布会,接连高调“爆料行业潜规则”,直指同行忽视产品安全问题,行业协会不作为。
被点名的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常务副会长、日出东方董事长徐新建则公开回应,称问题并没有黄鸣说得那么严重。他表示,在安装过程中,不排除有企业在零部件、封装问题上存在瑕疵,但这种现象在主流企业内是很少见的,非主流企业存在但并没有那么多。
标准缺失危及行业健康发展
据了解,日前正式开始实施的《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是太阳能热水器行业首个强制性国家标准,虽然实现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强制性标准“零的突破”,不过,这一标准是能效标准而非安全标准。
黄鸣认为,因为标准缺失,太阳能行业绝大多数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在选材、制造、配件、安装、服务、工程招标等方面无所不在。他以内胆为例,“按照现行安全标准,内胆厚度宜在0.5毫米及以上。请注意,这仅是个"宜"字,高材质的内胆板材与低规格的价格相差数倍,我接触到的企业老板就反问,我用了0.5毫米的板,成本大增,一年几千万元的利润谁给我补?”于是,部分厂商往往选用只有0.36毫米的板材,有的厂商甚至降至0.25毫米,而这种纸一样薄的内胆很容易受腐蚀,漏水几率大大增加。
黄鸣称:“正是所谓的占有率和销售额,害了企业,害了消费者。潜规则为何盛行,利益的驱动!按现行标准,企业间选材成本差可达到30%-100%,小作坊更不用说了,压低了产品或成本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果不跟随行业潜规则,企业就会步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