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名初中生开展社会调查:城市原生态民居“真的很炫”

  “将一座城市与另一座城市区分开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比较两地的建筑,因为不同的城市有着各具特色的建筑。”这是大桥中学初三(10)班7名初三学生所作“无锡老民居生存现状”调查的序文。14岁的高湧杰昨天对本报记者说:“在调查中,许多老人说,再过几年你们就看不到这样的房子了。我听了觉得很伤感。”当天他们将这份调查报告送到了《江南晚报》,希望通过媒体报道“拯救这些很炫、很有价值的原生态老民居”。

  《生死时速》调查小组在行动

  张权是7名初中生中唯一拥有老民居记忆的。“我爷爷家是老房子,我以前每个双休日都去爷爷家。那里有不少房子是青砖砌的,感觉很好;邻里间的关系很融洽,我常跟着爷爷四处串门”。其他6个孩子都生长在市区的大楼里,在参加这次调查之前,他们对无锡老民居的印象仅仅来自《江南晚报》上一些拍客的照片,或者是偶然路过老民居时远远地撇上一眼。尤英权同学说,每次看见那些老房子就觉得“很有文化底蕴”,真的很炫。孙淳同学是这次名为《生死时速》调查小组的队长,也是他提出来要做这个课题调查的。“要想真正了解无锡老民居的生存现状,就不能只凭资料进行判断,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小组在无锡选择了三处有代表性的老民居,包括清名桥历史街区、丁村—野花园以及绿塔路。”今年暑假期间,他们分三次进行了实地调查。

  再过几年就看不到老民居了

  这个调查小组由孙淳、高湧杰、张权、尤英权、袁天毅、朱聪恺、朱载鑫7名同学组成。他们从初一开始就“组队”进行研究性学习报告的调查。高湧杰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们已经进行了4次各类社会性调查,每次都是带着批判性观点出发,而且总能在调查中找到支持他们的证据。“这次调查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观点也是一致的,认为可能大多数民居都已经陷入了脏、乱、差的环境,应该要拆除。但调查到一半,我们的观点开始有分歧了。”在三个调查点中,他们对清名桥历史街区的定位有些新的看法。“看到原本很具有历史气息的地方被改变了,我们感到不妥。”对丁村—野花园的印象也并不是很好。“丁村—野花园地区的老民居确实保留了原生态的老民居,但整个街区都显得很杂乱。我们考察的当天正赶上大雨,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调查老民居雨天状况的极佳机会。结果发现这里排水设施差,让人寸步难行。路两边的老民居也大多很像危旧房。很多垃圾房的门几乎已经被垃圾袋堵住了。”但是,当他们来到了绿塔路之后,对无锡民居有了一个全新的印象。

  “穿过熙春新村左拐进入绿塔路地区,我们惊喜地发现这里俨然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楼房样式美观又具有历史感,不像清名桥的粉墙黛瓦那么做作,也不像丁村野花园一带的那么杂乱。绿塔路的楼房多是两层楼,高低错落,有些有几层屋檐,墙面大都平整,虽然有些楼显得有些破旧,但大多数都挺整洁。这里的生活气息也很浓,夏天有很多老人坐在屋外的藤椅上乘凉聊天……”但孩子们却很遗憾,这里的老民居从4年前就面临拆迁了,有相当一部分很好的老民居被拆掉了。“看到我们在对这些老民居拍照,坐在路边的一位大叔对我们大呼:‘再过几年,你们在无锡就看不到这样的老民居了!’我们心里有点悲伤。”尤英权如是说。

  希望未来也能感受这里是家乡

  在三地实地调查后,7名同学还制作了一张问卷在南禅寺随机对30多个行人进行了调查。他们想知道无锡人对这些老房子存留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路人认为老民居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剩余的人则表示可以有选择性的留存。同学们表示,在调查之前,他们也一度认为老民居因为“脏、乱、差”确实有必要拆除,但调查之后他们的想法变了。尤英权和高湧杰争相表示,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了自己的标志性建筑,那么这个城市也就没有了人文血脉。尤英权说:“我是个土生土长的无锡人,虽然我没有在老民居里居住过,但是调查中我只要走进这些房子就能感觉到它们跳动的脉搏。它们的存在就是无锡的存在。我们会出去读书,甚至出去留学,但是,我一定会回来的。这里是故乡,这里有我的根。”

  同学们在调查报告中表示,从他们的街头调查中可以看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对老民居的印象很差,“和我们调查之前有点类似”。所以他们更加认为重新拯救和规划老民居就显得格外迫切了。他们在调查报告中提出了不少建议,比如有规划对老民居进行改造、拆迁或重建,对一些区域改善绿化、环卫系统和排水系统,修补路面,加强治安等,为重建的老民居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我们希望在未来,无论我们什么时

  候回家都能看见这些代表着无锡文化的老房子,让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这里是家乡。”

  (晚报记者祝筱筠)

关键词: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