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城市的时尚源自系统和思想
马岩松,2004年成立MAD建筑事务所;2009年被评为世界10大最具创作才华的建筑师之一;2010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授予RIBA国际名誉会员;他最近致力于名为“山水城市”的研究项目。
城市建筑师,为加拿大密西沙加市设计的“玛丽莲梦露大厦”,使他成为首个在海外赢得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设计师,其颠覆传统的设计一直备受争议。实际上,马岩松并不是一位致力于设计“单个”抢眼作品的建筑师。相反,在他眼里,建筑设计不是隔离人与自然,也不是隔离建筑与城市环境。人在建筑中体会到情感,以及建筑群合力展现出城市的思想,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现代城市远离感情,只是震撼人的感觉
记者:你说现代城市没有灵魂,这个“灵魂”如何去定义?
马岩松:现代城市是一个用资本的方程式计算出来的东西,非常物质性的,缺少观念、哲学。为什么古典园林成为文明的代表,而现在很多花园也种花花草草却显得死板?这就好比“货架”和“货”,现代城市总在讨论“货”,其实没有太大意义;而“货架”本身能构建出思想。城市的总体规划就是这个货架,决定了与众不同。
老北京城大家觉得好,它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筑与自然也是平等的,现在这种融合的整体思想很少了。但现代城市的思想是:人要改造、统治自然,通过强大的建筑来显示自己的力量。如此城市就远离了人的感情,只是震撼人的感觉而已。
记者:都说北京等中国的一线城市是国际建筑试验场,很多在国外难以被采用的前卫设计方案都能被“意外通过”。
马岩松:开放是一个好事儿,北京建筑看起来有很多开放的商业机会,但其实又都是处于对一个大背景的认同之下:吸引眼球的,商业的,合乎城市营销目的的。中外建筑师都明白这一点,所以我觉得这种开放不是真正的机会,因为它不是思想的开放。
现在北京新城没有讨论这个城市将来应该是怎样的。不过好在新城再大再糟糕,也抵不过老城的魅力。老城虽小,但它完整、独特、强大的思想和感觉还在,所以就算北京出现很多奇怪的建筑,你也不会觉得能把北京毁了,那些只是货架上的小东西而已。结构是生命,老北京有山有水有大片的胡同,还有紫禁城、皇家园林,非常丰富,所以现在的北京才还能叫北京。
“建筑大师”有责任提出未来设想
记者:“外观”在建筑设计中是怎样的存在?
马岩松:建筑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自己的组织体系,并不是说给穷人的建筑就应该破,看起来是密密麻麻的小窗户、白涂料墙什么的,富人的豪宅就要很特别、很奢华。同样,也不能说一间希望小学就一定是好的建筑,不能用社会、道德标准来评判建筑。至少我在设计一个建筑的时候考虑的还是他所处的环境、为什么功能而设计,在这一点上,一间希望小学和贵族学校的设计思路不会有太大区别。
记者:你的设计中为什么有很多流水、流线的形状?
马岩松:很多情况是因为环境的关系,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当你在自然环境里设计东西的时候,会让他看起来更柔和、灵活,而在城市里的流线正是对现代城市的“生硬”的反叛。这其实是一种叫做“密柱”的结构,柱子的间距小、细,都在外面,内部的办公空间就不需要再用柱子来分割空间了,而且外面的柱子对内部还起到了遮阳的作用。
记者:在被城市营销等大环境挟裹的状态下,建筑师的角色是什么?
马岩松:建筑这个行业什么人都有,政府、开发商、施工人员等,这其中只有建筑师是唯一的一个知识分子的角色,因为只有他是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他会对社会对未来有愿望并且要表达这个愿望。
虽然时间长了也会觉得自己只是个工具,但如果建筑师不去发出这个声音,思想的东西就更加不会出现了。“建筑大师”有责任提出设想,哪怕没有实现,但是能持续地从思想上影响人们去反思这个城市,说不定什么时候,改变就来了。
“时尚权力榜”语录
建筑师的“先锋性”不在于他做了某一个建筑,而是他在思想上的影响力,提出了有价值的思想。先锋的建筑师是一个思想家,能提出一个城市未来的走向,哪怕这个走向尚且需要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先锋性”与“标志性”不一样,成为“标致性”很容易,与众不同就行,但“不一样”有属于未来的,也有瞎闹的。一个有启发性的建筑和城市,魅力在于独特,但起码不要让你觉得厌恶或者毫无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