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伟:绿城卖股或将造就大批成长型房企
自去年下半年陷入资金链困境的绿城地产,在先后出售多个项目给soho中国以及融创中国后,6月8日天再次宣布大手笔动作——绿城表示,已与九龙仓签订战略合约,九龙仓以51亿港元入股绿城,成为绿城中国第二大股东。
6月22日,融创以33亿入股绿城,融创将收购出售股权1至8的50%实益权益,及收购目标公司9号50%实益权益,总代价33.72亿元。
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博客)认为,在去投资化楼市调控仍然持续执行的市场背景下,对于绿城来讲,绿城卖股求生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大事,笔者认为,房企无论通过什么样的市场手段,卖项目也好,卖股权也好,降价销售也好,只要市场艰难的时期可以“活下去”,那么,这就是起码的成功。在未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度过当前的企业资金面的危机,未来有可能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房企正在煎熬最艰难的调控时间周期。在之前,由于资金面问题、政府开发资质停止审批等多种原因已经导致大批量小型房企退出房地产市场,在未来,有可能会有更多的小型房企申请破产、退出房地产市场。
房企破产、被收购将进一步倒逼调控政策走向定向宽松
从整体调控政策走向而言,在当前市场背景下,尽管我们不想看到房企破产、被收购、买地卖股权等这样的局面发生,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到这件事情。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房企破产、被收购有可能对个别房企来讲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对于整个行业来讲,房企开始破产,尤其是大型房企出现破产被收购的现象,并且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一定是坏事。政府有可能会因为房企破产事态进一步恶化的形式进一步在政策层面“微调”,实施“外紧内松”的调控政策。
其实,政策层面的“微调”已经显示出房企破产、被收购对于倒逼政策走向转向定向宽松的作用。据经济观察报等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对于房地产提出了三条非常明确的调控建议,即落实利率优惠、降低首付比例、减免相关税费。而具体落实则需由地方政府操作,“要求各地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各方面形成统一的市场预期”。
从已经出台的楼市“微调”政策来看,落实利率优惠、减免相关税费已经在落实,降低首付比例在个别城市的公积金首套房贷款中已经有所体现,但是还不具有普遍性,并且在首套房商业贷款中也没有体现,这有可能成为今后政策“微调”的储备政策之一,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房企破产、被收购或将将造就大批成长型房企
近期绿城分别买股给九龙仓、绿城,通过此次合作,对于九龙仓而言,它不仅仅可以从“二当家”身份中获得投资回报收益,并且也可以从此共享绿城在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资源、政府资源等。由于绿城拥有丰富的土地储备,对于近期频频拿地九龙仓来讲,就可以利用绿城这些资源共同开发,九龙仓也就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对于融创中国来说,融创将持续强化并深耕既有的北京、天津、苏南及重庆等精心筛选的经济活力区,进一步巩固了在苏南区域的领先地位,战略性进入上海,进一步完善了长三角区域的战略布局,此次合作将成为融创一次重要的战略选择。
那么,如何看待九龙仓、融创中国与绿城的的合作? 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房企破产、被收购或将将造就大批成长型房企。原因如下:
第一、如前所述,房企破产、被收购将进一步倒逼调控政策走向定向宽松,收购方有可能通过此次收购赢得下一轮的市场发展机会,在未来房地产市场竞争发展过程中“弯道超车”,走在同类房企的前列。
第二、收购之后,可以综合利用诸如绿城房企在全国各地的土地储备、政府资源,进一步深耕既定的区域市场,这个过程也有可能促使融创、九龙仓等快速在国内市场成长发展。
第三、高周转企业优势将更加明显,高周转企业在未来房地产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将通过拿地、收购项目等方式表现出来。
回顾去年,在“去投资化”的常态化调控市场背景下,高速周转“跑量”房企跑赢2011年大势。从全国性房企销售业绩表现来看,2011年以万科、恒 大、绿地、保利等以高速周转为主要特征的房企销售业绩情况排名居前,“跑量”房企跑赢2011年大势。
进入2012年,这些以高周转为特征的大型房企继续在土地市场、项目合作与收购商发挥着其主动性的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些大型房企将主导未来市场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