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认识须警惕4大误区

提要: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普及,“有无绿色”和“绿色多少”成了人们判断绿色住宅的基本标准。那么绿色建筑是否就意味着高绿化、大景观?绿色建筑是否已经成为高新尖技术以及高成本的代名词?

  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普及,“有无绿色”和“绿色多少”成了人们判断绿色住宅的基本标准。那么绿色建筑是否就意味着高绿化、大景观?绿色建筑是否已经成为高新尖技术以及高成本的代名词?

  针对绿色建筑发展中的种种认识误区,参加2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进会”的专家们表示,随着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在住宅和公共建筑中的逐步推广,我国正逐步建立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那些没有真正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障、仅仅是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提高声誉而制造的“伪绿色”将失去生存空间。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相关规定,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包括二氧化碳排放),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中国城市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会长王有为表示,绿色建筑不是堆砌高科技。他指出住房城乡建设部编制的《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中规定的建筑朝向、楼距、采光、自然通风以及蓄冷蓄热等技术都是针对普通建筑的实用技术。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更新、淘汰应该建立在更好地整合现有实用技术的基础上。

  有专家指出,与英美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最大特色是“节能为本”,即如果节能指标不达标,参评绿色建筑将被“一票否决”。因此,一味追求高新技术、照搬发达国家的既有技术,不仅会拉高成本,还可能违反最大限度节约资源的原则。

  绿色建筑对园林、绿地面积有着一定的评价标准,比传统建筑给居住者更多的绿色自然感受。对此,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郎四维表示,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贯穿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全过程,涵盖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以及运营管理六类内容,绿色建筑应注重生态、节能、环保、健康以及舒适的和谐统一。

  我国地域广大,各地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给编制国内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带来了一定困难。例如,研究表明在深圳只要合理采用自然通风、遮阳、绿化三项技术手段就基本可以达到节能50%的目标,而这在北方高寒城市是难以想像的。参会专家认为各地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必须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标准。

  为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2007年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深圳万科城四期在内两批来自上海、深圳、无锡等城市的10个建筑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

  目前,对“绿色建筑”,人们在认识上存在4大误区:

  误区一:“绿色建筑”造成高成本。相对于普通建筑,眼下“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约为100元/平方米至400元/平方米,但从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来看,“绿色建筑”的成本并不一定会比普通建筑高,甚至还会有所降低。而从综合生态效益、居住舒适度考量,“绿色建筑”更具性价比。

  误区二:“绿色建筑”就是概念炒作。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等级由低至高分为一至三个星级。审定项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并颁发证书和标识。其中,一星级和二星级项目由地方政府审定,三星级则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定。被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认定的“绿色建筑”,并非是一个销售的噱头。

  误区三:“绿色建筑”就是高绿化、大景观。“绿色建筑”的确对园林、绿地面积有着严格的执行标准,比传统建筑给居住者有更多的绿色自然感受,但绿色的感官感受并非全部。“绿色建筑”是生态住宅、节能建筑、环保住宅、健康住宅的和谐统一体。

  误区四:“绿色建筑”要使用大量高新尖技术。“绿色建筑”会利用一些节能技术或者设备,但不是高新尖技术的实验室。“绿色建筑”技术的目的是创造适宜生活环境,遮风挡雨,冬暖夏凉。“绿色建筑”提倡采用对自然破坏最小的方式、简单可行的技术。换句话说,“绿色建筑”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小的环境代价,建造最适宜的生活环境。苏晓洲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