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建筑设计方案会审1200个 450个实现优化提升

提要:厦门这一做法被业界看做是在全省率先实行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公众参与制,以此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提高行政效能,增加决策透明度。在过去,建筑设计方案审查是按流程在规划局内部流转进行的,项目经过初审后报处室领导审查,再报分管局长审定。

  3月22日上午,厦门市规划局一楼会议室。电子屏幕上不时闪过一个个建筑项目设计方案,包括规划部门、建筑设计专家、建设单位在内的各界人士当场对这些即将上马的项目方案进行集中会审。过去一个方案走半天甚至几天的时间,结果仅在这天上午就有24个项目的方案被请上会审舞台。

  下基层,办实事,效率高,服务性强,透明度大。事实上,现在每周四,规划局都有一个这样雷打不动的方案评审“规定”动作,通过集中会审,如期向社会公示,让公众参与。该局自实行这项制度一年多来,共会审了近1200个方案,共有近450个项目实现优化提升,有力推进“四高”建设标准及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福建省住建厅领导日前在厦门考察时表示,将在厦门召开现场会,向全省推广这一做法。

  项目怎么建公众可旁听――

  公开评审实现三个改变

  从背靠背到面对面,从过去规划部门闭门审查到现在各方人士参与的公开评审。厦门这一做法被业界看做是在全省率先实行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公众参与制,以此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提高行政效能,增加决策透明度。

  在过去,建筑设计方案审查是按流程在规划局内部流转进行的,项目经过初审后报处室领导审查,再报分管局长审定。这种串联审查方式耗时多、意见杂,因各人不同喜好而导致没有统一的审查标准,设计单位反复修改或重新设计的情况经常发生,由此甚至影响到项目的按时开工。从去年初起,规划部门对此进行改革,由内部审查改为公开评审。改革后的评审小组成员由规划局领导、主管业务处室(或分局)有关人员组成,同时邀请项目建设单位代表、项目设计师、部分厦门年度十佳建筑师参加,允许公众旁听,通过评审的设计方案还将上规划网站公示,进一步征求公众意见。

  市规划局建设处处长陈玉宝说,改革后的做法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变闭门审查为公开评审,让规划阳光化;二是变个人审查为集体审查,让业主和设计单位一次性直接听取各方意见,避免走弯路;三是变最终成果报审为中间成果介入,允许建设单位提交初步方案上会评审,为项目建设赢取更多的时间。

  省力省钱省时间――

  资源利用成就三大提升

  建筑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名片,而建筑方案的艺术审查对提升城市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建筑方案审批中的建筑艺术审查一直是困扰全国各地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的老大难问题。

  厦门规划部门的这一改革,在业界看来不仅等于是规划部门减少自由裁量权,而且还进一步强化了服务。以设计成果报审为例,在过去机制下,要求建设单位申报的方案必须是经过比选论证的设计最终成果,实行方案公开评审制度后,只要初步方案就能上会评审。不少业主形象地说,这等于是把有规划部门负责人、专家参与的评审小组变成自己的方案咨询机构,既为自己把了关,又节省了时间,甚至因为优化了方案,也为后续建设节省了费用。记者日前曾经参与了翔安一个项目的方案评审会,这个紧挨公园的项目虽然体量不大,但原设计却较为复杂,专家们当场出主意,让方案简洁明了,仅此一项就为业主节省了高额的建设成本。

  有建筑设计界人士这样总结方案公开评审的三大好处:一是提升精品意识,近一年来,我市方案评审已经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直接提高了建设单位的精品意识和设计师的竞技意识与创意意识;二是提升设计方案效果,通过规划部门指导把关和专家的指导评析,让设计师一次性听取各方意见,找到优化方向和细节,设计方案效果普遍提升;三是有利于打破规划的神秘感,实现了规划管理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单体的统一管控,增强了规划管理的透明度,提升了规划的公开、公平、公正。

  十佳建筑师做客专审会――

  三大支撑保障评审实效

  推出建筑方案公开评审并非简单的形式改变,更重要的是在于评审的实效。支撑实效的背后用陈玉宝的话说是做了大量的配套准备。以专家点评为例,自2010年起,通过开展十佳建筑师及景观设计师评选,建立专家信息库,每次方案评审请出两位十佳建筑师做客会审,借助他们的“大脑”既让建筑穿上得体的“外衣”,又帮助解决部分项目由于设计师能力造成方案难以审查通过的问题。

  “借鸡生蛋”,用榜样开阔设计师视野。规划部门还通过汇编国内外各类建筑的经典案例,形成了模板式的参考支撑。在评审中对设计效果一般的方案当场亮出别人的设计模板,以设计模板为形象语言引导设计师的思路和方向。比如特运集团运营中心、翔安安防学校等项目均是由此实现了方案品质的大大提升。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还有一个更加有利于推进公开评审的做法是,目前正在全力编制整座城市的建筑设计导则,今后哪个片区属于风貌建筑,哪个片区属于现代建筑,哪个片区是风貌建筑的核心区,哪个片区又是风貌建筑的协调区,每个片区的建筑如何“穿衣戴帽”将形成风格,并与周边环境协调,包括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细部都有明确的控制要求。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