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建筑精神

提要:近年来,随着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和一座座新建筑的拔地而起,如何延续并创新本土建筑特色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近年来,随着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和一座座新建筑的拔地而起,如何延续并创新本土建筑特色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是:20年来,西方建筑师“占领”中国高端设计市场已成为一道世界罕见的奇特风景,他们的作品以及大量跟风而上的仿制品充斥大江南北——“千城一面”与中国特色的缺失已引起愈来愈多的关注。

  建筑创新的思想障碍

  评价标准的同质化、西方化

  “千城一面”和文化特色的缺失,反映了当前建筑设计领域中的诸多问题,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评价标准的同质化、西方化,则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中国文化“破旧有余立新不足”,在中国现代文化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的情况下,人们容易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失语。以建筑领域的创作来看,多年来西方流行什么,中国也流行什么:现代主义、后现代(其典型表现是所谓“欧陆风”)早已走红中国;当下,解构“超三维”又成为一种“时髦”,盖里、扎哈成了一部分人的“偶像”——在建筑创作中以他人之新为新,已成为一种惯性思维,令人感叹和无奈。

  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足够的自觉和自信。尽管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在文化界包括建筑界谈“中国特色”的人多了起来,但依然是赶时髦者众,认真思考者少。什么是“中国元素”、“中国特色”在很多人心里仍然是一个疑问——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封闭保守的这种认识,经常在不自觉中表现出来。“路在何方”?至少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这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此外,行政的过分介入和商业的不良导向,使不少建筑师一直在看他人脸色做设计。同质化的文化导向和低俗的审美趣味,也使得一些有创见的中国建筑师在创作中步履艰难,他们的“中国探索”很难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同,就如丹纳在他那本著名的《艺术哲学》中所说,“群众的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了一条发展的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他改弦易辙”。

  要改变目前这种由评价标准同质化所带来的“千城一面”,以及本土文化特色缺失的现状,既需要中国建筑师的自觉、自强,也需要全社会特别是相关领导部门的关注和反思。

关键词:中国建筑  精神  

网友观点

0人评论了新闻:寻找中国建筑精神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