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地产

千亿祥生控股被申万宏源申请清盘

不良资产头条

  9月23日,浙系房企祥生控股集团公布公告称,因公司未能偿还5000万美元债务,被申万宏源策略投资(香港)有限公司提起清盘呈请。据悉,去年下半年以来已经有恒 大、融创等9家房企被债务人申请清盘。有的经与债务人沟通后解决,有的还在走司法程序。

  此次对祥生控股申请清盘的申万宏观策略投资(香港)的控股股东为申万宏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若最终呈请成功,清盘开始日期后,祥生控股就直接拥有的财产作出的任何产权处置、任何股份转让或公司股东地位的任何变更将属于无效,大法院授出认可令则作别论。因此,祥生控股表示将极力反对呈请。

  在港上市公司的呈请清盘大致可以理解为申请企业“破产清算”,但两者也存在着差别。

  申请清盘是一种法律程序,公司的生产运作停止,所有资产(包括生财工具的机械、工厂、办公室及物业),给短期内出售,变回现金,按先后次序偿还(分派给)未付的债项,之后按法律程序,宣布公司解散的一连串过程。其在一定程度上催促企业还款,让企业迫于市场影响及企业评级等方面的压力加速寻求解决办法,从而增加债权人获偿的机会,如企业存在资金短缺现象,一旦公司破产、资不抵债,则将导致债权人蒙受一定损失。

  清盘有两种:

  ▍自动清盘:公司股东主动清盘,把资产出卖,变回现金,分派给债主及股东等,注销公司实体。

  ▍强制清盘:因公司的资金不能抵偿负债,债主以民事法追讨,最后法院裁决是否发出强制清盘令。强制清盘更象是债权人在判断企业资不抵债情况下,所采取的较为极端的资产保全措施。

  “小碧桂园”高速扩张后爆雷 负债成谜

  祥生销售额从百亿元到千亿元只用了三年,行业高周转的“鼻祖”碧桂园用了六年,恒 大万科用了五年,连因高杠杆而暴雷的泰禾也用了四年。在上市方面,祥生同样迅速。其于2019年建立上海运营中心,连境外上市的VIE结构也是2019年底才开始搭建,2020年,祥生就成功登陆港交所。从递表到成功上市,祥生只用了168天。

  快速扩张最明显的后遗症就是高企的负债,尤其2017年,祥生净负债率一度高达1380%。尽管祥生这几年一直在降负债,但其负债水平仍处高位,2018—2020年,其净负债率分别为740%、360%、136%。而如果考虑上信托和其他非标融资以及合作开发的债务,祥生的真实债务水平更是堪忧。

  6月7日,祥生控股宣布当日到期应付的2022年优先票据违约,涉及本金额2亿美元的本金及利息未偿还。

  截至6月底,祥生控股累计未偿还于1月、3月及6月到期优先票据本金2.19亿美元,及利息2250万美元。祥生控股在2022年半年报中坦承,在行业流动性问题高企,整体承压的大背景下,集团不可避免地遭受短期流动性风险。截至6月底,借款总额约290.09亿元,较去年底减少15.6%。

  为缓解流动性压力,祥生控股上半年先后出售浙江向日葵健康产业、杭州滨拓企业管理、海紫元银通置、湖州交投祥生房地产等公司股权,涉及代价总计11.89亿元。另于7月12日,该公司全资附属宣布出售绍兴祥生弘兴予雅居乐,代价3.39亿元,据此录得亏损1.32亿元。

  按照祥生控股的预计,将抢抓时机、强化举措,快速完成经营策略调整,保交付、促销售、促回款,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房地产市场的复苏。

  9家房企被债务人申请清盘

  根据香港破产管理署的说法,当债权人欠债至少 10000 美元时,可以在香港法院对一家公司提出清盘申请。如果法院发出清盘令并任命临时清算人,后者可以接管公司,处置其可变现资产并将任何剩余资金分配给债权已被承认的债权人。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包括花样年、大发地产、福晟国际、佳源国际、中国恒 大、天誉置业、新力控股、融创中国、祥生控股等房企,以及诸如泰禾人寿控股股东永兴达企业(香港)有限公司等,均陆续收到过清盘呈请,而且这些企业基本提出反对意见。

  其中,中国恒 大于今年6月27日接获Top Shine Global Limited of Intershore Consult Limited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的清盘呈请,此后清盘聆讯三度延期,最新计划延至11月28日

  9月8日,融创中国收到呈请人陈淮军的清盘呈请。涉及本金2200万美元及应计利息。融创中国表示,呈请的提出不代表呈请人能成功对融创中国进行清盘。同时,融创中国将尽力与呈请人保持主动、良好的沟通,并在对其他债权人公平的原则下,与呈请人友善协商,妥善处理问题(包括将努力促使呈请尽快被撤销或驳回)。

  此外,融创中国预计将在今年内公布其债务重组计方案,公司将继续努力维持经营稳定,以实现债权人尽快以最大幅度回收债权。

  9月8日,浙系房企佳源国际控股公告称,接到一份向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原讼法庭就本公司提出的清盘呈请。涉及1450万美元债务及其应计利息问题。

  目前包括旭辉、碧桂园、龙湖、新城、美的置业等民企都先后发行“中债增”担保的债券,另外包括卓越商管等企业被传列入第二批此类债券发行名单,监管部门对房企纾困的力度在逐渐加大。

分享中心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朋友圈
  • QQ空间
  • 点击关闭分享
    热门新闻
    优采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