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地铁隧道安全 中科建通申请出战
从今年汛期国务院安委办等四部门部署全国城市地铁安全防范工作,到应急管理部会议要求全力抓好汛期地铁安全,再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中轨道交通之于绿色低碳重要性的表述,地铁建设、地铁安全历来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保持较快发展态势。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全国共有41个城市在建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在建里程4700多公里。
然而,对普通民众而言,可见的是地铁工程带来的舒适便利,不可见的是背后的重重难题: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工法工艺难度大、施工过程风险高等。一条安全的地铁建设,需要政策规范、技术创新、专业施工等多维配合。作为地下工程领域系统服务商,中科建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地铁建设领域持续发力,织构地下工程安全网。
中科建通现场拍摄地铁隧道图
顶层设计,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今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基坑、隧道施工坍塌防范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剖析近年来坍塌典型事故案例,指导部分城市开展全过程坍塌防范试点,研究提出坍塌防范对策措施。
《导则》明确提出要构建基坑、隧道防范坍塌体系,完善施工防范暴雨措施,对基坑工程、矿山法隧道施工、盾构法隧道施工等进行细致规定,并要求安全意识贯穿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全过程及各参建单位。
此外,今年10月国务院安委会发布《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也明确提到对包括轨道交通施工在内的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安全运行状态进行监测。
相关规定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于隧道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在施工规范、管理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多维度升级要求,也是在顶层设计上推动地下工程行业加快高品质向上发展。
北京地铁17号线某标段暗挖区间地层改良工程
技术驱动,科研实践相得益彰
导致隧道安全事故的原因各种各样:施工单位管理松懈、团队技术薄弱、应急处置不当、地下水渗漏顽疾未除等。归根到底还是技术储备不足,加之传统施工队伍“游击队”模式,难以满足越来越严格的作业要求。高学历、高技术、懂科研、会工程的“正规军”,才是地下工程安全的守护者。
以博士领衔科研创新,在工程实践中推动课题研究,是中科建通的显著特色。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工程专业博士、专家团队坐镇,注册岩土工程师、一级建造师指挥数十支专业施工队伍前方冲刺的网格化作战矩阵,掌握了隧道及地下工程、边坡及基坑治理、减振降噪、地下工程病害分析及治理等方面核心技术。
比如针对“饱和粉细砂层中注浆可注性极差”技术难题,中科建通成立“粉细砂注浆技术”专项课题组积极攻克行业难题,在工程实践中研发出新型注浆设备及均压场配套工艺、新型注浆材料,以及针对暗挖隧道饱和粉细砂地层的成套止水技术。这一创新方案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和好评。
北京地铁16号线工程土建施工竖井渗漏水治理工程
系统治理,板块协同筑牢安全
地下工程施工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多门学科、多种技术、多类材料、众多部门协同配合。中科建通作为地下工程领域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材料研发、装备改进、课题研究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及隧道及地下工程不良地层处置、地下工程病害诊断与综合治理等协同效应,创新出行业领先的系统解决方案。
12天阶段性完成北京地铁16号线土建工程施工某标段竖井渗漏水工程,这是中科建通日前刚创下的“高光”表现。面对复杂地质条件,中科建通采用深孔注浆、地层改良加固、新材料研发等系统解决方案,彻底扭转治理前竖井内水深1m、每天以4台20m3潜水泵不间断抽水的方式才能保持水位不上涨的局面,成功降低未开挖土体渗透系数,竖井初支背后空隙填充密实,为竖井开挖创造良好条件。
不仅如此,中科建通还聚焦轨道交通领域工程病害诊断和综合治理,针对地铁隧道内转辙机基坑积水等行业顽疾,拿出了一整套的系统解决方案,囊括踏勘、精准检测、成因分析、综合方案制定、标准化施工等方面。并且能够因地、因时制宜,提供定制式的系统解决方案。
长春地铁2号线渗漏水治理工程
强大的科研、系统化布局,造就了中科建通在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深厚底蕴,获得了北京地铁、长春地铁、中交路桥集团、中铁隧道局、中铁十四局、中铁十九局等单位的高度肯定。在北京地铁17号线某标段暗挖区间地层改良、加固封堵水工程,北京地铁22号线土建施工降水工程等一系列工程中大放异彩。
作为与民众日常出行息息相关的轨道交通行业,也是城市居民出行的安全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期待在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面努力下,共同推动地下工程领域健康发展,助力韧性城市建设,创造持久安全的城市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