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共同富裕,对房地产意味着什么?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聚焦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问题。会议进一步明确共同富裕的具体内涵、努力方向和实践路径,强调要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公告中有一处内容直接涉及房地产,即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作为居民最重要的大宗资产,房地产的行业定位和政策导向,对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可谓举足轻重。
房价上涨拉大居民之间的财富差距
中房研协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房价的快速上涨,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房价增长过快,促使财富以货币和固定资产的形式向经济发达、居住环境好的地区集聚,向高收入者、特别是投机购房者和房地产开发企业集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也加剧了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状况,扩大了已购房的和未购房者之间的财富差距,无房居民的收入和财富变相缩水。
同时,房价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越了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过高的购房支出挤占了其他消费支出,使得居民的消费意愿及支付能力进一步下降,居民生活幸福感逐渐降低。
如果说在住房短缺时代房价快速上涨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结果,并且也允许一部分人先通过炒房富起来,那么随着中央加强促进共同富裕工作的展开,更强调公平,炒房、炒地等此前合法的行为在新时期就变得不合时宜,甚至违法,这本身和共同富裕的工作初衷背道而驰。
“房住不炒”有利于共同富裕
实际上,住房已成为我国居民家庭的主要资产。根据央行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为59.1%,高于美国居民家庭28.5个百分点。
而推动共同富裕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诉求,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要求。共同富裕更深刻的内涵在于高质量的发展,在于平衡发展,强调资源在地域间、行业间、不同收入阶层间合理分配。
报告认为,对房地产行业而言,要求避免居民在居住环境、居住条件上产生过大差距,保障全体居民的实际居住和生活质量。
为了维护住房公平,近年来,以回归居住属性为目标的“房住不炒”,一直是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重要目标。近期,该目标正进一步向保障民生和调节收入分配的方向延伸,这既是“房住不炒”内涵的深化和落地,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的行业走向。
目前,市场化的房地产供需关系仍然存在,仍需市场机制的调节。但广大中产阶级,不应过度参与到炒房中,政府在其中应行使更大的角色,比如提供适合中产阶级的住房产品,甚至有一定的保障功能的住房,从住的角度解除焦虑感,进而在生产,创业,创意等方面释放更大活力。从这个角度看,“房住不炒”也是为了房产领域的共同富裕。
多措并举助力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房地产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曾被提及多年的房地产税,可能越来越近了。
5月11日,财政部、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税务总局负责同志在京主持召开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听取部分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及部分专家学者对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文字描述虽少,但却透露出迄今为止关于房地产税最重要的信息。高层新的思路或已形成,房地产税从以往确立的“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实施”的原则,可能会灵活变通,下一步会选择有代表性的城市率先进行试点。参照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立法和试点并不矛盾,两者可以并行。
8月18日,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作《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在介绍下一步财政重点工作时,也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
中房研协报告指出,对于拥有多套房产或高价值房产的群体,实质上占有了大量的资源,房价上涨的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税收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分配,能够使更多人享有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建议,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试点,房子多、价格贵的人多交税,发挥收入分配调节作用。同时,可以考虑开征遗产税,防止贫富过分悬殊。
而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践来看,利用房产税调节收入分配已有明确的效果,依靠税收调节收入差距,可以助力共同富裕。在直接调节收入分配的同时,房地产税还可以进一步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建设,搭建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对实现共同富裕发挥间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