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滴大民生,东方雨虹用实力守护建筑安全
一场大雨,往往能够直接掀开建筑物的遮羞布。
亦有人说,看房、验房的最好时间是大雨过后。
这些背后,都是源于普通民众看到甚至亲身经历到了房屋建筑在大雨中暴露出各种问题后,对建筑防水安全产生的不信任感。
在相对频发的强降雨极端天气中,除却建筑物的光鲜面子,建筑物的里子、底子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房屋建筑在暴雨过后,外墙、屋顶、阳台等部位容易出现渗水漏水,更有甚者,地基防水不到位导致地面下沉、楼体倾斜。
可以说“小水滴”逐渐上升为影响居住体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各类建筑安全的重中之重。建筑防水虽然看似简单,背后也是一项复杂工程,政府、行业、企业、居民多方参与,在顶层设计、良性竞争、工匠培育、施工落地等多方面联动,才能最大范围根治建筑防水渗水顽疾。
顶层设计,加快行业升级
顶层设计决定下层建筑,不少地区近期也出台相关的文件方案,高标准严格要求建筑防水质量:
浙江省住建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进场建筑材料质量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大建筑材料质量监督管理力度,其中明确提出要重点检查防水卷材等建筑材料的进场验收制度的实施情况。
北京市2021年首批集中供地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公布,其中中选的方案中明确提到防水工程质量保修期不少于15年。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印发的《苏州市住宅品质提升设计指引(试行)》通知中提到:住宅外墙应采取墙面整体防水措施;当住宅卫生间采用轻质隔墙(墙板)时,内墙面应采取整体防水措施;住宅阳台顶棚应设防水层。
这些地方相关规定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政府层面对住房防水这类民生话题更加关注,在材料质量、防水效果、建设应用等多个维度不断升级要求,在顶层设计上推动防水行业加快高品质向上发展。
强者恒强,良币驱逐劣币
不可否认,防水行业内充斥着不少杂牌军,今年年初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通报的2020年国抽防水卷材产品不合格发现率为13.6%,这一数据高于同抽的不少其他品类。劣质假冒防水产品一方面浪费了工业原材料,为房屋安全埋下重大隐患;另一方面往往以极低价格推向市场迷惑消费者,扰乱了整个行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秩序,也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蒙上阴影。
但是随着环保督查、安全生产、绿色建材等监管及标准对防水行业的硬性规范,下游客户对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对劣质产品的负面曝光,行业良币驱逐劣币的良性循环加速上演,市场马太效应凸显,假冒及杂牌小企业陆续出局,并逐步向优质的大企业集中。
东方雨虹交出的2021半年报也印证了这点:通过推行一体化战略改革,提高了公司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上半年实现营收142.29亿元,同比增长62.01%;归母净利润15.37亿元,同比增长40.14%。
人才培养,从游击队转向正规军
防水行业“三分看材料七分看施工”。不同地域、气候环境、建筑结构、部位等对防水的工艺要求均不相同,需要因地、因时、因物制宜。即便是家庭住房小范围施工,传统的防水施工“游击队”模式也难以满足严格的作业要求,未来“正规军”愈加炙手可热。
得技能人才者得市场,提升产品品质与加大施工人才建设同等重要。今年7月份由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东方雨虹、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建筑防水职业教育集团就是很好的例子,教育集团将会帮助行业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能够通过技能培训、实操演练等方式把普通型工人塑造成为受人尊敬的能工巧匠。
而这背后更是得益于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升级。今年6月份首次大修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样重要地位”,并支持社会办学与校企合作。可以预见,未来防水行业的人才培养根基将会更加稳固。
民众观念,品牌意识强化
善为国者必先治水,善为家者必要防水。经历了降雨频繁的2021年汛期,多地居民的防水意识也进一步增强。但在实际防水维修易受低价影响误用假冒伪劣产品,不仅防水功能难以得到保证,还会产生环保问题、危害身心健康,并且势必带来二次返工,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防水材料属于事后见效型产品,唯有树立品牌意识,选择主流企业、正规厂家的优质产品,并通过官方渠道购买、专业施工才能有更好的效果保证。东方雨虹旗下民用建材集团,历经多年发展,形成了以防水产品为主、瓷砖胶、美缝剂、密封胶、防水维修服务等多元化业务体系,产品陆续通过欧盟 CE 认证、德国 EC1 认证、美国 FM 认证等多项权威认证,凭借强大的产品实力与标准化施工技术,受到了专业人士与消费者的认可。
眼下主汛期逐渐接近尾声,建筑的“防水大考”暂告段落,但未雨绸缪方是上策,建筑的防水补漏刻不容缓,也期待在政府、行业、企业、民众的多方共同努力下,促进防水消费市场健康发展,共筑建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