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原材料大涨!房价影响几何?
后疫情时代,金属、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波及了各行各业。受此影响,建设工程所用的钢材、水泥、干粉砂浆等建筑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近期,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建筑材料价格预警。据悉,5月中旬青岛市钢材价格突破2008年的前期高点创下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上涨50%。不止青岛,最近一个月来,东莞、苏州、无锡、连云港等多地发布建筑材料价格预警。建筑原材料价格上涨,意味着房屋建造成本上涨,那房价会因此而受影响吗?
建材原料涨了多少?
建材涨了多少、为什么涨?近日,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建筑材料价格预警,显示各类主要建筑原材料的价格确实出现了价格波动。据悉,此番涨价主要是受市场供求、国际环境、环保限产等因素综合影响,其中,钢、铜等原材料价格大幅增长且波动较大。
据青岛市住建局发布数据显示,5月中旬,青岛市钢材价格突破2008年的前期高点创下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上涨50%左右,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当前价格出现回落,较最高点下跌约16%,阶段性稳定在4月价格水平。经测算,以4月份市场价格为基准,受本轮材料价格上涨行情,青岛市高层住宅、综合办公楼、钢结构工业厂房的工程造价分别上涨约2.1%、2.5%、5.4%。
不止青岛,最近一个月来,建材原材料涨价潮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加剧。据广东省建设工程材料价格监测系统显示,以HPB300Ф10的圆钢近半年的价格为例:去年11月,该类钢材价格在4500—4600元/吨之间,随后价格持续平缓上涨。但在今年5月后,钢材价格涨幅突然加剧,达到了半年来的极高值,约为6600-6700元/吨,大涨2000元/吨以上,涨幅约为50%。5月中下旬以来,HPB300Ф10圆钢的价格有所回落,但仍然处于历史高位,最新价格约5600元/吨。HRB400E Ф25的螺纹钢价格走势与圆钢相似。此外,水泥的价格在半年内同样是经历波动上升。目前水泥42.5(R)的价格约为500元/吨。与半年内的最低价格380元/吨相比,上涨了约30%,目前处于半年内的历史高位价格。
钢材、水泥价格的一路狂飙,随之而来的将会是愈加高昂的建设成本,为此东莞、苏州、无锡、连云港等多地发布建筑材料价格预警通知,通知中提到,钢材、铝材、电线电缆、玻璃等主要建材的价格涨幅尤为明显,各地住建局表示将加大材料价格的采集力度和频次,按时发布价格波动较大的大宗建材市场价格信息,为建设各方应对价格波动提供计价参考。
建材涨幅比房价大
与动辄30%、50%的建材涨幅相比,近期房价是什么走势呢?日前,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情况,5月份70城中有65城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62城同比有轻微涨幅。其中,5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7%,涨幅与4月微扩0.1个百分点;同比上涨6.0%,涨幅与4月扩大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二三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回落或与4月相同,同比涨幅基本稳定。
具体看青岛,2021年5月青岛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5.1%。除了青岛新房价格环比、同比“双涨”之外,与4月相比,济南5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了2.4%,涨幅同样比4月份进一步扩大;烟台5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了0.4%,同比上涨5.2%;济宁5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了10.4%。整体看在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方面,济南实现了5连涨,青岛实现了6连涨,山东四城新房价格无论环比4月份,还是同比去年5月,都实现了“涨幅扩大”。
对房价影响有多大?
建筑原材料价格上涨,意味着房屋建造成本上涨。那么,建材涨价会对房价产生直接影响吗?以苏州去年底发布的住宅工程建安成本参考标准为例,住宅项目每平方米的土建成本中位数大概是在2500元/平方米左右,安装成本在300元/平方米左右,总计在2800元/平方米左右。目前全国范围内钢筋水泥等建材的价格上下浮动在30%左右,由此推测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的造房价格也都在2500-4000元/平方米这个范围之内。就青岛而言,近几年青岛的新房均价早已超过2万/平方米,房子的建安成本仅仅只占到了房价的15%左右,而地价成本普遍都要占到40%以上。与地价因素相比,建材价格的上涨与波动,短期内对房价的影响实在是微乎其微。
对于房价的涨跌走势,东吴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表示,金融政策、土地供应、人口增量,才是影响房价涨跌的关键因素。建材价格的上涨,对房价的影响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能决定房价涨跌的,仍然是政策和供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原材料价格上涨,伴随着拿地价格高、贷款收紧等因素,房企的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在盈利空间减小的情况下,一些开发商可能会采取等待原材料降价,延期交付或者对室内装修及园林绿化减配、降标准的方式以应对成本压力。对于一些风险防范能力较弱的小型房企,碰上建筑原材料上涨,想要造完房子的成本无疑是更高了。因此,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政府监管部门,尤其应加强对楼盘房屋品质的管控,警惕因成本上涨引发的房屋减配降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