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离职潮背后的房企变局
2021年开年,新一波房企高管“离职潮”涌现。据北京商报记者梳理,截至1月16日,已有超15家房企的高层人事出现了异动,不乏多家房企董事长、总裁等较具话语权的公司高层先后宣布离职。而现阶段被委以重任的高管,则多具有财务背景。专家指出,2020年度经营状况不达标或是本轮高管“离职潮”的主因;而新晋高管由具有财务背景的人才领衔,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三道红线”紧逼、行业利润空间及经营压力使然。
财务背景领衔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在2021年初涌现的房企高管“离职潮”中,目前宣布高管离任的企业已超过15家,涉及龙光集团、荣盛发展、新城控股等企业,岗位则涉及公司董事长、总裁、董事等高层。
近期最新的高管人事异动,发生在1月15日。当日,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实发展”)对外发布关于公司董事兼总裁辞职的公告。同日,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也公告披露了董事会人士变动情况,该公司董事会同意张建军、刘国升为该公司第十届董事会董事候选人。
值得一提的是,从新获委任或提名的房企高管来看,普遍具备财务背景。
以泛海控股近期获提名为第十届董事会董事候选人的刘国升为例,系经济学硕士,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历任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等。现任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中泛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此外,新城控股新任执行总裁梁志诚以及奥园集团新晋执行总裁陈志(微博)斌,也在财务领域经验颇丰。梁志诚个人履历资料显示,其为高级经济师,天津财经大学EMBA;职业经理人陈志斌则是毕业于中山大学金融学“80后”,在升任集团执行总裁之前,便已被委任为奥园集团副总裁、财务资金中心总监。
“房地产行业过去强调营销,那个时候营销型人才颇受器重;而当下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在‘三道红线’落地的背景下,现阶段具有财务背景的人才,在管理层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在易居(博客)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一批财务背景高管领衔,或将成为未来房地产行业高管跃升路径中的一种趋势。
经营不理想或是主因
从北京商报记者梳理的房企高管离职时间来看,岁末、年初为人事变动的高峰期。多位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岁末及年初高频的高管离职,与房企经营状况不达标这一因素不无关系。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近期房企高管离职频发,一方面原因是销售结果不达预期,另一方面原因是在“融资难”的背景下,企业面临扩张加速之下又有大量到期债务,这种重压之下容易导致主动离职。
一众房企的经营压力,在数据层面也有所印证。据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数据,从2020年房企的目标完成情况来看,尽管绝大部分企业在年内完成了此前设定的业绩目标,但从整体来看,受疫情影响,2020年企业整体的业绩完成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具体来看,目标完成度超110%的房企数量不及2019年,仅占提出全年业绩目标房企的27%,为近五年最低;而距离业绩达标目标完成度在90%-100%之间的房企数量,则较上一年度明显增加。
严跃进表示,一般而言,房企高管离职潮与市场行情相关度很高,“行业周期表现下行,加之受疫情影响,企业经营压力承压,这个时候离职跳槽的现象会比较多。中小企业高管离职相对较多,反映出该类型房企抗压能力较弱、经营压力较大”。
职业经理人是未来
除了房企经营状况不达标导致房企集团高层人事变动外,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房企区域公司自2020年以来也频频“换血”。据媒体报道,新力地产成都城市公司总经理这一岗位,在两年内已换3人,先后经历了罗毅、陈凯、徐立三任总经理。
“为了达成目标,不少房企选择用重金来挖其他品牌房企的优秀高管,但同时也会带来不同公司文化的直接冲突。”张波将这一原因概括为影响高管人事变动的第三类因素。
在业内人士看来,房企未来的发展水平如何,与组织调整和管理体系的重新搭建密切相关。企业要想彻底完成由家族化管理向职业化管理的转型,必定要匹配一套先进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
“新形势下,房地产行业由过往粗放发展走向效率发展,由资源驱动过渡到管理驱动。其中精益化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思维,不仅是新阶段下房企提质增效的重要一环,更是企业规模再上台阶的‘长效机制’。”克而瑞研究中心研究总监谢杨春指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头部房企在人力资本方面优化加码。
据谢杨春介绍,现阶段尤其是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新的行业变化、新的企业战略,组织架构变革和调整动作频繁且力度较大。根据CRIC(微博)统计,2020年50强房企中有半数左右的房企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优化核心、围绕精总部、资源整合与优化、权责下放等多个方面。
至于行业需要怎样的职业经理人,张波分析认为,职业经理人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营销类高管要具备相应的线上化销售能力,摆脱对于渠道的依赖性。另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产品思维力,能精准通过大数据把握不同城市和区域购房人群的趋势变化,未来具备产品思维力会变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