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青秘书长:建立防水工程质量保证保险机制是防水行业终极之路
来源:中国防水网
这次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同济大学建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材料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雄代表在两会提出的建议案对推动建筑防水行业结构性改革非常重要,建议案涉及建筑质量保修制度改革、提高建筑防水设计标准、提高防水工作年限、提高防水设防要求、提高防水等级要求等内容,使更多高品质、高耐久、高环保的产品能够进入市场,打开需求侧天花板,能够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相匹配,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朱冬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防水行业取得了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前30年,建筑防水行业为“居者有其屋”提供了大量建筑功能性材料,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据朱冬青介绍,长期以来,百姓对建筑渗漏存在较大意见,且建筑渗漏一直居建筑工程质量通病之首。2014年,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牵头发布了《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报告样本调查显示,国内主要城市建筑屋面渗漏率高达95.33%。与此同时,57.51%的地下建筑存在不同程度渗漏,37.48%的住户受到房屋渗漏的困扰,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那么,面对如此困扰百姓生活的防水渗漏问题,有关部门和专业协会做了哪些改进工作?朱冬青表示,自2012年起,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在国家质检总局领导下,对防水行业进行产品质量提升工作,至今已持续了7年,这是以产品质量提升为手段来推动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年来,行业引进生产线60多条,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得到飞速发展,然而,渗漏顽疾并没有得到解决。防水行业虽满足了经济建设需要,但还是不能满足百姓对生活品质日益提升的需求。
尽管做了很多努力,无奈造成渗漏原因多且复杂,涉及生产、施工,以及建筑制度上的问题,缺乏相应法规、制度的约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建筑渗漏的顽疾。朱冬青指出,现行建筑防水工程规范对防水设计工作年限要求偏低,且防水工程定额标准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防水工人职业技能水平普遍偏低;建筑防水工程质量监控制度存在盲区,现行规定建筑防水工程质量保质期要求偏短,是造成建筑渗漏顽疾的主要原因。
要推进建筑防水材料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一是要提高防水设计标准。尽快出台全文强制国家工程规范《建筑和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和配套系列防水专业工程技术规范,提高防水设计工作年限、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为高质量、高性能、高耐久、可靠性强的产品打开需求侧天花板,遏制建筑渗漏顽疾,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日益提升的需求。同时,提高防水材料的产品标准,适应《建筑和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要求。二是提高防水工程定额。建议提高与建筑防水设计工作年限相符合的防水施工定额标准,使防水工程造价占建筑总造价的比例从普遍的1%-2%提高至3%-5%。三是改革完善招投标机制。破除单纯的“最低价中标”招投标模式,坚持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招投标导向。四是建筑防水材料的国抽坚持以建筑工程现场抽样为主。由来样送检改为抽样检验,应坚持从工地现场取样,以此保证产品检验报告真实有效。同时,要求检验单位对产品质量检验报告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五是将保修期提升为保证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六十二条之规定“建筑工程实行质量保修制度”改为“建筑工程实行质量保证制度”;或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第四十条第一、二款分别规定的“防渗漏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5年”适当延长为“10年”。六是积极引入保险制度。住建系统主管部门在建筑防水工程质量管理中引入保险制度,推动建立防水工程质量保证保险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型企业率先对防水产品和防水工程公开承诺质量保证年限。七是提高供应商准入门槛。八是要加大防水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防水从业者的职业技能水平。
多年来,为了推动防水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协会一直不懈努力,包括受住建部委托进行防水工程质量的课题调研,对防水行业发展领先的美、英、日、德、法等国家开展相关调研,学习先进经验,比如质量保证和保险相结合的机制;建筑防水设计最低年限的要求;对建筑防水产品和工程质量保证有机制;大企业要公开承诺质量保证最低年限;通过防水制造商和防水施工商的战略合作,使建筑渗漏率大幅下降等。
朱冬青强调,建筑防水关乎建筑安全与寿命,关乎百姓民生与安康。百姓的需求和国家建设的需求就是行业发展的源动力。协会不仅号召行业企业要生产优质的防水材料,还要搭建全产业链平台,并延伸至终端,给百姓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健康、持久、温馨的居所,使建筑和基础设施能够完成百年大计和千年大计,这也是行业未来的使命。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协会将积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构建全产业价值链,从推动政府修订防水工程保修期制度、配合政府引入工程保险的市场手段、改革工程用建筑防水材料品质监控机制、增加防水材料现场取样检测环节、提升从业者职业技能水平等多方面工作着手,最终推进建筑防水材料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希望张雄代表的建议尽快得到相关部门回复,尽快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朱冬青对行业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