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晒2019成绩单 38项指标悉数完成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国务院5月19日公布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的落实情况,38项量化指标任务全部完成,减税降费2.3万亿元超预期,多项民生指标超额达标。专家认为,这一“对账单”彰显2019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也为2020年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国经济总体平稳
2019年,6.1%的经济增速,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实现了6%至6.5%的预期目标。全国CPI指数同比上涨2.9%,符合3%左右的预期目标。
作为“六稳”之首的稳就业可圈可点。201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高出1100万人以上预期目标近20%;全年各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0%至5.3%之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也优于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的预期目标。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指出,2019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积极推进援企稳岗、创业带动就业、鼓励灵活就业、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等一系列政策,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就业人数稳定增长,各项就业预期目标顺利完成。
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抓手。2019年,中国铁路固定投资完成8029亿元,超过8000亿元的预期目标;全国完成公路水运投资23451亿元,超过1.8万亿元的预期目标;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8150万亩,实现了8000万亩以上的预期目标。
专家指出,增长、就业、物价等量化指标完成情况显示,中国经济总体稳健。在巨大的风险挑战和下行压力下,中国经济具有打逆风球、走上坡路的能力,能够经受风险、承受压力,具有充足的韧性与活力。
全年减税降费超2.3万亿
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普惠性与结构性并举的减税政策力度规模更大、惠及范围更广,助力2019年经济指标达成。
从减税降费相关指标来看,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实际上,去年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
此外,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高于16%的省份均已降至16%;全国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降低10%,全国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较上年降低36.7%。
值得关注的是,为企业减负不仅包括真金白银的减免税费,还包括营商环境优化等“软环境”的提升。
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各级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已清偿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6647亿元,台账清偿进度70%以上,中央企业率先实现无分歧欠款基本“清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完成年底前清偿一半以上的目标任务。
“提质增效的减税降费政策为保持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发挥了重要拉动作用。”国家会计学院财税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据测算,2019年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个百分点。系列减负举措不但稳定了企业的信心,而且为应对疫情的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了优化调整的空间,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为2020年经济的平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蒋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减税降费从根本上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和动力。减税降费的后期效果会在今年持续显现,而且伴随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预计还将推出更大力度为企业减负的相关举措。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9年,通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提升。
在脱贫攻坚方面,2019年预期目标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实际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09万人;预期目标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实际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9万公里;此外,预期两年提高600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问题,实际一年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投资553.7亿元,提升了548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此外,在教育培训方面,政府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筹集资金1138亿元,2019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877.1万人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1056亿元;高职院校全年扩招116.45万人。
在社会保障领域,2019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新增的15元用于大病保险,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均实现预期目标。
降低网络资费也是一大民生红利。2019年,全国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较上年降低41%,远远超过“再降低20%以上”的让利幅度。
专家指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能为经济增长找到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