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70年:窑炉正红 大有不同_新浪地产网

中国陶瓷70年:窑炉正红 大有不同

提要:陶瓷和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产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文化内涵,陶瓷都见证并反映了各个不同时代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陶瓷和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产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文化内涵,陶瓷都见证并反映了各个不同时代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件件陶瓷工艺品,甚至是普通的茶杯、饭碗,都在默默诉说着祖国一路走来不同寻常的故事。

  如今,陶瓷的定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手工时期的范畴。它不仅包括杯盘碗碟、瓶瓶罐罐和建筑砖瓦,还包括墙砖、地砖、卫生洁具、工业电子用瓷、航空航天用瓷,乃至人体骨骼仿生材料中的医学用瓷等。毫不夸张地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陶瓷行业已经“上天入地”,发展成一个崭新的行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不到20年全面恢复

  新中国成立之时,一个艰巨任务摆在了中国陶瓷行业面前,那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结束屈辱的“洋瓷史”。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陶瓷行业倾注全部力量、争分夺秒,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迅速恢复了我国各大传统陶瓷的生产,向前苏联、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了大量优质陶瓷产品,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大量急需的外汇,也为中国陶瓷争得了信誉。

  当时的中国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而既能装点居家生活又有实用价值的陶瓷产品,也成为他们的首选。不过,处于恢复期的陶瓷行业,当时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景德镇十大瓷厂的老师傅们,对建国初期厂里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根据他们的回忆,那个时候,即便是十大瓷厂的职工,结婚要买套瓷器,还得让领导批条子。

  而普通消费者,在市场上可谓“一瓷难求”。因为,当时的陶瓷生产,第一要务是确保出口创汇、支持国家其他工业的发展。

  就这样,在建国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全面恢复了宋朝以来历代著名窑口的传统手工陶瓷产业。

  不过,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的产业和市场需求。

  应运而生的公私合营将分散的手工作坊组织起来,国营集体瓷厂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当时景德镇先后建立的陶瓷手工联社、建国瓷厂、东风瓷厂、红旗瓷厂、红星瓷厂等“十大瓷厂”,就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

  同过去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模式相比,系统化组织管理的陶瓷厂整合了优质资源,克服了几千年传统手工作坊的缺点,提升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费用,增强了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国家层面的重视与扶持,进一步推动了建国初期陶瓷产业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不仅创办了陶瓷高等院校,建立各级陶瓷科研院所,还在各大陶瓷企业成立各种研究机构。

  今天,人们在各大拍卖行和博物馆看到的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五七”瓷,就是那个时代生产的。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中国陶瓷行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让全世界都看到了新中国勃发的力量与生机。

  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大发展、大跨越

  中国陶瓷行业全面恢复的同时,西方瓷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并且完成了陶瓷工业革命。他们把光电技术引入陶瓷生产工艺,不仅大大提高了陶瓷生产的精密度,也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另外,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机械制瓷的产品评定体系,并开始开发高科技、新材料的陶瓷产品。

  知耻而后勇。在品牌、技术和规则均被发达国家掌控的同时,为了不沦为他们的生产加工基地,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陶瓷行业,毅然敞开大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陶瓷生产技术。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国老百姓“脚踏实地”地感受到了陶瓷行业的巨变:家里的水磨地、水泥地甚至“硬泥地”,开始变成了亮闪闪的瓷砖地。

  而这背后的故事,则值得整个陶瓷行业铭记:上世纪80年代,广东佛山耐酸陶瓷厂从意大利引进中国第一条全自动陶瓷墙地砖生产线。中国建筑陶瓷产业从此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也标志着中国建陶工业拉开了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序幕。

  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各种建材及装饰材料市场需求也非常巨大。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中国瓷砖年均增速达30%,年产量从1177.7万平方米飙升至12902万平方米。

  除了建筑陶瓷,日用瓷也迎来了春天。

  据悉,上世纪80年代,景德镇十大瓷厂每家工厂的工人达到两三千人,每年产值几千万元。

  那时,景德镇年轻人的“职业梦想”不是进机关当公务员,而是进瓷厂。因为当时普通单位工资四五十元,瓷厂职工工资已达到上百元。每天,瓷厂下班哨声响起,工人浩浩荡荡走出厂门,是当时景德镇最令人瞩目的风景线。

  1995年以前,景德镇十大瓷厂的总产值就达到四亿元以上。景德镇人口仅占全江西省的3%,上缴税收却占全省20%。陶瓷,让景德镇一跃成为江西重要的工业基地。

  技术领先 模式创新 绿色制造

  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全球陶瓷产业再次迎来巨变。

  经历了恢复和发展的中国陶瓷产业,抓住了这个时期独一无二的历史机遇。

  历数从前,中国陶瓷似乎一直在“错过”:旧社会错过了“蒸汽时代”陶瓷机械化的改造浪潮;解放后只分到了电子化浪潮的一点残羹冷炙;之后,虽然一直在努力奔跑,却也仅限于“迎头赶上”,并未有大超越。

  然而,互联网时代,中国陶瓷终于没再“错过”。

  在互联网大潮的推动下,中国陶瓷产业从单一的日用瓷、建筑用瓷挺入工业、电子、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并且在材料配制、窑炉建设、管理组织、品牌建设等方面产生了巨大跨越。

  2019年,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国内陶瓷企业整体产销率持续走低,裁员、减产、停产、倒闭等新闻不断充斥行业。

  然而,7月4日,一则消息横空出世,令业内为止大振。恒力泰HT36000超大规格陶瓷板智能压机在蒙娜丽莎集团广东佛山西樵生产基地正式上线运行,顺利压制出1600×3600毫米超大规格板砖。这标志着,在超大规格板材生产方面,中国陶瓷生产企业不仅提供了比“意大利模式”更加优秀的生产模式,更为“爬坡过坎”的中国建陶业提供了助推力。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陶瓷行业再传捷报:我国本土企业研发的纳米陶瓷耐高温防氧化涂料耐温突破3000摄氏度,防氧化效果达到90%以上,氧阙值控制在3%以下,技术领先世界同行业水平。业内认为,这份骄傲的成绩,称得上是陶瓷行业为国庆70年的献礼。

  与此同时,面对发达国家制定的高温骨瓷产品标准,中国陶瓷行业不愿为人后,自己制定了高温硬质陶瓷产品标准,不再亦步亦趋,而是要做行业的“话语引导者”。

  而“互联网+”,也成了陶瓷行业一根“魔法棒”,使之焕发新的活力。

  如今,陶瓷电商已经抱团形成“电商+产品+快递”的供应链。线下窑炉默默燃烧,线上陶瓷卖得火热。

  景德镇陶瓷缘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义民,虽然双腿残疾,行动不便,却通过电商直播平台把自己的产品卖到了全世界,仅网上销售额,一年就超过500万元。

  产销增长的同时,中国陶瓷行业也在发力“绿色制造”。

  2019年初工信部公布的2018年建陶行业数据可见一斑。2018年,我国建陶行业产量平稳增长。全年陶瓷砖产量91.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8%。行业整体经济效益较好。主营业务收入6010.4亿元,同比增长7.5%,利润总额396.3亿元,同比增长10.2%。同时,绿色制造水平进一步提高。建陶行业进一步深化污染源治理,推进污染物达标排放。十余家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的低碳、节能、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等指标达到了行业最优水平,荣登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制造榜单,为引领行业绿色转型、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文 | 本报记者 张丽娜

新浪地产
关键词:

陶瓷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陶瓷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