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来源:环渤海新闻网)
提起唐山,陶瓷历史可谓悠久,历史上曾创造过辉煌。唐山陶瓷凝结了几代人的汗水和心血,这不仅仅是一个产业,更是唐山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陶瓷行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也是我市为数不多生产终端消费品的传统产业,在今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陶瓷实用功能、艺术功能以及生活需要,其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但是,由于市场、技术、管理、体制等多重因素,我市陶瓷产业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表现在:陶瓷企业布局分散、集约性差、缺少专业化协作,特别是产业布局、发展方向不明确,产业产品雷同、同质化竞争严重,难以做大做精。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低、企业效益低,高档次产品占比小,产品尚未进入高端陶瓷消费领域,品牌推广力度不足,很多产品是贴牌生产,利润的绝大部分被别人拿走,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精不专。
据市工信局负责人介绍,2017年,路北、路南、开平、高新4区内280家陶瓷企业实现纳税金额仅为7600万元,亏损约8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仅有13家,且普遍规模较小,生产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缺创新平台、缺知名品牌、缺拳头产品、缺专业人才、缺市场渠道、缺自主企业等,总之,在陶瓷产业链上各种缺项很多。行业自律意识差,市场秩序比较乱,假冒伪劣充斥市场,而且愈演愈烈。同时,还面临着国际贸易壁垒、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上升、技术人才流失,以及国内其他陶瓷产区竞相蓬勃发展等严峻外部市场环境。如果唐山陶瓷不尽快通过转型升级破解难题和瓶颈,打通快速发展通道,就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唐山陶瓷产业已经到了不转不行、不调不行、慢了不行、软了不行的时候,必须下决心、出重拳,全力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陶瓷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据悉,目前,我市中心区及周边共有280家陶瓷企业,从陶瓷企业分布看,在大气污染国控监测点周边存有219家陶瓷企业,直接对我市空气质量监测产生影响。这不仅影响全市人民身体健康,更影响唐山对外形象和长远发展。同时,一些陶瓷企业还处在二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国家和省均已作出明确规定,凡是位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工业企业,必须全面停产、关闭拆除,并把此项工作纳入巡查、督查、执法检查重中之重。
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是有经验可遵循、有成功范例的,只要沿着正确方向坚定不移抓下去,一定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在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淄博市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从2016年开始,淄博市下定决心强力推进建陶行业精准转调工作,大力实施关停拆除一批、提升改造一批、搬迁转移一批、转型发展一批,一批产能小、竞争力差的建陶企业退出市场或实现转型发展,保留下来的相对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高标准规划建设淄博建陶产业创新示范园,统一供应天燃气、统一进行固废处理、统一物流配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建陶产业环保问题。同时,园区的生产装备、研发技术、环保标准均定位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确保建陶产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截至2017年底,淄博市建陶产业结构实现重大调整,产能由转调前的8.27亿平方米调整至2.46亿平方米,共计压减5.81亿平方米,占转调前产能的70.24%;产业布局实现根本优化,企业分布由转调前的8个区县,调整为主要布局在2个区,腾空土地402.49万平方米,产业布局散乱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实现大幅下降,与转调前相比,年可实现削减燃煤消耗216万吨,减少烟尘排放880.15吨、二氧化硫5305.85吨、氮氧化物5260.91吨,为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个园区”(淄博建陶产业创新示范园)、 “五个中心”(展示、交易、物流信息、研发设计、品牌孵化中心)、 “十大龙头企业”和“十个知名品牌”等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淄博建陶行业实现了高端化、功能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唐山陶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完备的产业基础、敢闯敢拼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队伍、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唐山市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方案》要求,坚定不移抓下去,唐山陶瓷一定能够在转型升级中实现脱胎换骨、凤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