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新墙材行业2018年上半年统计分析
来源:湖州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办公室
湖州市墙材革新工作紧紧围绕省、市“十三五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金山银山”理念,在努力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着力推进新墙材行业绿色发展以及转型升级工作。今年上半年以来,全市新墙材行业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喜人景象。
一、运行特点
(一)产销价大幅上升。今年上半年,我市以及周边地区房地产基建投资增速明显加快,房屋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增长势头良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就我市吴兴区一个区上半年开工建设工程项目约 90余个,建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以上(含工业厂房),同比增长近一倍。我市新墙材企业完成生产总量19.5亿块标砖,销售总量18.5亿块标砖,产销同比分别上升19.6%和17.8%,新墙材总产值同比上升39.94%。非粘土烧结类制品、轻质板材制品、加气类制品、混凝土实心砖和混凝土多孔砖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1.9%、6.5%、2.7%、19.4%和18.2%。
(二)海外市场持续拓展。湖州市新墙材企业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其中长兴伊通有限公司上半年出口1041.81万块标砖;台荣建材(湖州)有限公司出口24.33万块标砖;浙江开元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出口129.28万块标砖。除这3家企业外,其它有竞争力的企业也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湖州市新墙材企业产品走出去。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今年上半年,蒸压加气类、烧结类和混凝土类产量占比分别为36.3%、42.7%和21.3%。其中蒸压加气类产量同比分别上升9.4%,销量同比上升9.2%。
(四)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我市新墙材企业转型升级热情持续高涨。尽管上半年市场相对火爆,有几家企业还是迫不及待地主动进行了技改。其中长兴县今年以来有多家新墙材企业相继进行了技改,如:长兴六通投入100多万添置机械手2台;长广时代投入200多万元添置机械手2台,同时对隧道窑进行维修。机械手投入使用,自动化程度提高,能耗降低,产品质量稳定,减少人员10人,每个企业上半年减少人工支出约30万元。
(五)企业经营明显好转。一是去库存效果明显,由于房地产市场回暖以及农村推新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等原因,造成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供不应求,不少非粘土烧结砖企业达到了零库存(不含在养护时间内产品);二是产销基本平衡,非粘土烧结类企业基本上达到了即产即销,出窑即上车的兴旺场面;三是应收帐款大幅减少,不少新墙材企业又出现了现金提货的火爆场面,大部分企业应收款大幅降低,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六)淤泥资源化利用取得新进展。省级新墙材淤泥资源化利用试点企业湖州荣润建材有限公司淤泥处置点已正式投产,湖州德海建材拟新上两条淤泥处置生产线,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积极开展中。
(七)新墙企业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绿色建材星级评价捷报频传。我市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产品绿色化为主要内容的墙材行业绿色制造模式。继湖州汇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开元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生产的4个产品获得了三星级绿色建材评价标识证书之后,今年又有湖州双宏、浙江天达等2家企业的2个产品通过绿色建材星级评价,截止目前,湖州市获得绿色评价的产品达到6个。据了解还有多家企业绿色建材评价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相信下半年我市还会有更多的新墙材企业的产品获得绿色星级评价。
二、存在问题
(一)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一是用工成本居高不下,不仅人工工资高,还一工难求,给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带来不少困难。二是原材料价格飞涨,原材料成本与去年相比大幅度提高,其中页岩价格上涨36%,煤矸石价格上涨50%,水泥上涨27%,石灰上涨51%,选矿废渣上涨26%,脱硫石膏上涨24%。
(二)部分企业应收款仍居高不下。虽然今年市场火爆,应收款没有新增或新增不多,但仍有部分混凝土类新墙材企业和少部分加气类企业因往年应收款数额较大,上半年的行情没有从根本上化解应收款给这部分企业造成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仍不容乐观。
(三)墙材发展与新型建筑发展的需求脱节。国家、省、市对装配式建筑占比率要求逐年在增加,而我市目前生产部品化产品的公司不多,产能远远达不到目前市场所需。全市新墙材产品依旧以普通的烧结多孔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为主,板材等部品化产品占比依旧过低。
三、措施与建议
(一)转型升级降成本。一是继续抓好“机器换人”工作,降低企业人工成本,应对企业用工难、人工成本增加等问题;二是继续引导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升新墙材行业装备技术水平,降低企业能耗成本,促进企业效益增长。三是引导墙材行业加大对淤泥和建筑垃圾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破解原材料短缺及原材料成本上升等问题。
(二)突破传统强服务。除了技改等传统服务外,积极研究企业应收款问题对策,寻找降低应收帐款的抓手。利用现场验收、墙改专项基金返退等时机,积极协调建设、施工、供货三方关系,帮助企业“催讨”应收款,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三)政策引导调结构。紧跟国家绿色发展大势,引导企业加大对部品化产品的研发,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强与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合作开发满足建筑市场的新产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等建设所需的部品化产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