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房企扩张:人才管理多元化 跟投与股权齐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综合第三方机构统计发现,2017年千亿房企共有17家,相比2016年增加6家,合计销售额达40611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33701亿计算,千亿房企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0.37%。
仍在扩张中的中型房企,则面临不在扩张中生存,就在并购大潮中死亡的局面。去年以来,包括新城控股、福晟集团、融侨集团等在内多家房企提出了中短期实现千亿的计划。规模压力之下,跟投与股权激励已成为中小房企留住人才的主要手段;此外多家房企启动人才计划,比如福晟集团抛出“千亿千人”计划、阳光城推出“光之子”、“光之翼”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
1月25日,禹洲地产发布公告称,向集团董事及部分员工以5.88港元出售公司股份。此次禹洲地产派发的购股权涉及3686万份股份,共可筹资约2.1亿港元。行权有效期为10年,其中股份解禁时点定在第三年、第五年、第七年,分别为40%、30%、30%。
1月24日,绿地香港也进行了员工激励:向主席兼行政总裁陈军、首席营运官侯光军、执行董事王煦菱、副总裁顾敏琦,及120名员工9折配售6027万股,所得款项为约2.28亿元。
一名业内人士分析,近期房地产股大涨,加上公司业绩猛增、大举并购,房企在年底以股权激励的方式派发新年红包,不仅可以加强管理层及员工信心,同时也可作为短期融资,彰显房企在资本市场的运作越发多元与公开透明。“规模扩张也是中小房企求生的本能,千亿目标只是一个表象。”
规模冲刺诉求
2017年,17家千亿房企中有15家房企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销售目标。如绿城中国2017年完成1457.1亿元业绩,超过既定销售目标61.9%;金地集团在2016年就已突破千亿,但在年初出于保守考虑,将目标定为不低于2016年,2017年实际完成销售额1403.2亿元,同比增长39.44%。
这也从侧面显示出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TOP10房企集中度达24.1%,TOP30房企集中度近40%。因此,只有做大规模才可能分得更多市场蛋糕。
目前,提出千亿目标的房企有阳光城、正荣地产、融信中国、雅居乐、新力地产、福晟集团、祥生地产、佳兆业、龙光、首创、中铁建、融侨、美的等。
除了公开市场招拍挂拿地增加土储锁定销售目标之外,上述房企通过并购做大规模的趋势也很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今,房地产行业并购接近200宗,涉资超过2000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行业负债也急剧上升,这逼迫房企拓宽融资渠道与打开销售通道。
在2018年市场走向不明朗的前提下,中小房企面临的竞争与考验可想而知。它们将面临销售、融资与拿地等多方面压力,这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对人才的需求。三盛集团董事长林荣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精干的团队、精准的投资、精细化管理才能让企业有生存空间。
跟投与股权激励齐发
在2017年销售业绩超过600亿,距离千亿更近一步的中小型房企,在近两年来也在加速进行内部激励。
据一名业内人士透露,起家于温州的某成长性房企在过去一年,以在三四线城市成功布局而引发业内关注。在2016年一次招聘某城市公司总经理时,对一名专业综合素养均较符合公司发展要求的应聘者,最后一轮面试时,面试官询问应聘者个人家庭有多少可支配资金,并要求其全部投入到城市公司项目中去。该名应聘者思考后同意,迅速将手头可支配资产抵押贷款了1000万元,全部用于投资所在城市公司的项目,相当于跟投。最终,在楼市经历2016年、2017年的销售高峰期、三四线城市销售向好的情况下,该名城市总也收获了高回报率。
这名业内人士分析,大胆刺激的跟投机制,反而会激励管理层和员工积极性,从而创造业绩。“核心人才与项目发展、城市发展绑定之后,这些人才自然而然就会天天想着怎么提升业绩。尤其在市场上升期,从成本角度来看,跟投制度对控制成本、人员缩编、公司业绩短期内快速增长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还有总部位于华南的一家600亿左右规模房企,公司规定负责项目投资的总监(中层)必须拿出一定金额跟投;可以申请公司贷款,给付市场利率成本。该人士指出,如果一个城市里,一个投资总监拿了3-4个项目,将会需要一笔不小的跟投资金。“很有可能上一年的收入都要在今年全部投进去了。”
这些案例表明,中小房企在冲刺千亿规模的诉求下,将公司发展与个人收益放在一起,也将带来相应的机会和风险。
禹洲地产、绿地香港这两家房企也都是在大手笔收购之后,提出员工激励计划。绿地香港以18.55亿元收购广东宋隆小镇;禹洲地产刚于月中披露以38亿元人民币收购沿海家园旗下7个子公司资产包。
这两家房企2017年均不约而同进入高扩张周期,禹洲地产2017年销售额突破403亿元 同比大增74%;绿地香港2017年销售301.11亿元,同比增长65%。
“未来3-5年,如果规模上不去,就没机会发展了。”上述业内人士透露,其最近接触的多家300亿销售规模左右企业,均坦言在未来3年要冲刺千亿。在大部分企业都进入“打鸡血、扩规模”的现状下,地产人的压力也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