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业发展受制于环保与天然气 处境艰难
(来源:陶瓷资讯-公众号)
“环保”、“天然气”、“陶瓷业”是三个看似不相关的词语。但当前的情况,把这三个词语联系在一起。而且,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环保
近些年来,“环保”是新闻媒体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面对过去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以及环保历史欠账,环境保护问题列入议事日程。
从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到十九大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以及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凸显国家主要领导人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与此同时,一波又一波的环保治理措施、法规和标准相继出台。从《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出台,到史上最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再到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以及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计划从2018年开始在全国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国家治理“散、乱、污”的力度不断加大。
尤其是环境污染最严重、雾霾时常出现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进入秋冬季以来实施了更为严厉的环保政策,包括陶瓷业在内的一些工业企业被限产甚至勒令停产;治理环境污染既治标又治本,各种治污措施齐头并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的“煤改气”或称“气代煤”工程,工程之浩大,范围之广,工期之短实属罕见。同时,在冬季取暖季,禁止使用燃煤,淘汰掉污染大的燃煤锅炉和燃煤灶具,安装上壁挂炉和新型节能灶具,鼓励使用电和天然气做饭、取暖。严厉打击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小化工厂、小冶炼厂,一经发现生产,立即取缔。城市环卫车24小时不间断清扫尘土,建筑工地有防尘措施,城市小轿车每天限行。这些做法为环境治理和环境改善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取得初步成效。据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公布的2017年11月份河北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全省11个设区市城市空气质量比去年同期明显好转,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20%~45%。
天然气
“天然气”是绿色清洁能源,与燃煤相比,其污染程度很低。我们使用的天然气,已经由上游企业净化,几乎不含硫,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CO2)和水气(H2O)。而燃煤,由碳、氢、氧、氮、硫、磷等元素组成,燃烧后除了产生二氧化碳(CO2)和水气(H2O)外,还产生大量二氧化硫(SO2)、氮氧化合物(NOX)以及粉尘等环境污染物。
国家为了治理环境污染,鼓励使用污染很小的天然气用于工业生产和居民取暖、做饭。因此,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力开展了煤改气工程,天然气的需求量剧增。但由于有关部门和供气企业考虑不周,上下游产业链协调不足,导致前段时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一些地方的“天然气”供应短缺,价格暴涨,工业用气受到限制,医院、居民、学校等用气也受到影响。
陶瓷业
我国陶瓷业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陶瓷业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因其“污染大”而饱受诟病。然而,陶瓷业多年来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政策,加强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作,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和燃料改进,陆续淘汰掉污染大的燃煤、重渣油,多数企业窑炉使用上煤气或天然气,既降低了能耗,又显著提高了产品质量,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也大为降低。
目前,陶瓷业在“环保”、“天然气短缺”两个金箍棒逼迫下,困难重重。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以“非天然气”为燃料的企业,冬季被迫停产。使用“天然气”的企业也被限产或错峰生产。由于前段时间“天然气”供应短缺、价格暴涨,使用天然气的陶瓷企业,迫于成本压力,或者受到“天然气”不及时供应原因,不得已自行限产甚至停产,职工放假。
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及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环保”、“ 天然气”、“ 陶瓷业”三者有着密不可分必然的联系。环保是永恒的话题,今后治污会常态化、制度化,治污措施会更加严厉。因此,陶瓷业应着力做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促进行业绿色发展、节能发展、循环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美丽中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作为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今后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和上游供气企业,应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加强自有天然气资源的勘测、开采和储备,同时加大天然气的进口量,确保价格相对稳定,保障民生,保障工业企业用气,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