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亮:粤港澳大湾区要预留部分空间建设创新街区
在7月26日深圳市政协六届十二次常委会议“壮大实体经济”专题协商会上,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建议,要发展“创新街区”,降低小微企业的创业成本,吸引小微创新项目。
国际“创新街区”的新发展模式吸引小微创新项目
创新和科技是深圳的基因,也是深圳的标识。2017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创新的生态系统,既包括招牌大企业,也需要小、快、灵的公司。高科技大企业后期的发展,大多是通过并购小微创新企业推动的。而小微创业者的办公空间完全依赖外部配套,且不能成本过高。
郁亮介绍,硅谷目前集中了科技巨头总部,留给小企业的空间不多,创业公司已经开始向旧金山迁徙。2015年,旧金山吸引的风投资金规模已超过了硅谷。
深圳主要科创基地南山区同样正面临地价房价高企、交通拥堵等问题。据深圳市规土委数据,目前南山区商品房成交均价约9万元/平米,商办用地楼面均价达1.9万元/平米。小微企业创业成本过高,城市对创新人才吸引力下降,亟需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郁亮说,近年来美国波士顿、西雅图、纽约等城市涌现出一种被称为“创新街区”的新发展模式,在吸引小微创新项目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何谓“创新街区”?它们的特点是物理空间紧凑,交通便利,技术上联网,并且提供居住、办公和商业混合的地理空间。其中波士顿的“麻州挑战”创业加速器2010年以来已加速845个项目,获得后续投资11亿美元。
深圳发展“创新街区”要解决两大问题
不过,如果深圳要借鉴这一模式、服务城市实体经济发展的话,还面临两大困难。
在郁亮看来,一个是发展创新街区的有效空间不足。创新街区规模小于一般的开发园区,面积一般在1-4平方公里左右。但目前深圳缺乏这样规模的有效空间,用来承载创新街区的落地。
另一个困难是街区缺乏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营。创新街区普遍实行居住、办公和商业混合用途,综合开发,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营。创新街区企业员工的后勤有保障,特别是有就近的居住条件,而非把时间精力消耗在长距离通勤上。
郁亮说:“硅谷各大企业也均匀分布在居民区中,并没有明显的办公和居住的分隔界限,通勤时间平均仅为26分钟,深圳的平均通勤时间为43.5分钟。而我们的土地采取的是按细分用途分别供给的模式,导致创新街区中住宅、商办、配套设施等的开发者可能各不相同,难以整合统筹。”
他建议,将发展创新街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允许将一些旧工业区、仓储区、已批未建工业用地变更用途,用作创新街区规划;此外,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中,预留出一部分空间用作创新街区建设。
他也建议利用特区优势,优化土地利用模式。试点土地混合利用,将不同用途土地整体打包,通盘考虑,实现公共设施、住房、产业、商业空间统一规划。
郁亮补充道,创新街区中建设人才保障住房,服务科创企业。这些住房面向科创企业员工定向供应,以租为主,参照市场价格制定优惠租金,不得上市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