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拟填海“突围”:土地扩容对接“湾区经济”
导读
东莞计划填海造地的根本动因是土地匮乏。东莞的面积仅为2465平方公里,与泉州、南通等同等经济量级的城市相比差距甚远。过去三十多年来,东莞以弹丸之地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和人口的不断聚集也逐步推高东莞的土地开发强度。
粤港澳大湾区正“风起”。
规划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将对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级湾区展开竞争,这背后的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让珠三角许多城市激动不已。而珠三角制造业重镇东莞市已有所行动。
6月14日,东莞召开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战略专题座谈会,披露该市将以“园区统筹组团发展”作为一项核心战略,包括重点加快推进松山湖高新区、水乡经济区、滨海湾新区三区发展。
这其中,东莞将滨海湾新区定位为:该市滨海片区的先行区和片区中心,全面对接深圳大空港、前海和广州南沙,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一带一路”,引领东莞经济未来30年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为此东莞正计划启动一项填海造地工程,加之土地整合,将滨海湾新区的成熟土地资源扩容到超过60平方公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最大一块连片待开发区域”。
“向海取地”建新区
一座城市,究竟该如何转变自身,使其更适合新时期经济的发展?
作为制造业和外贸重镇的东莞,正从区域空间的整合和扩展上,谋求新一轮发展机遇。
东莞位于珠江东岸,而滨海湾新区在该市西南部,濒临珠江出海口。今年4月,东莞整合长安新区、沙角、威远岛,设立该新区,总面积约83.2平方公里,其中现状陆域面积约51.8平方公里。
东莞同时还宣布,要以更大力度推进填海造地工作,希望通过填海造地,以及进一步土地整合,将滨海湾新区的成熟土地资源从现有的超过40平方公里,扩容到超过60平方公里。
此举的根本动因是东莞土地匮乏。东莞的面积仅为2465平方公里,与泉州、南通等同等经济量级的城市相比差距甚远。并且,过去三十多年来,东莞以弹丸之地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和人口的不断聚集也逐步推高东莞的土地开发强度。
目前,东莞土地开发强度已高达46.7%,远超国际上公认的30%的临界点。今年初,东莞亦出台一系列政策,希望提升产业集约发展水平,表明该市正力图破解“空间资源告急”瓶颈。
据介绍,目前,滨海湾新区的17个填海项目已获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同意开展前期工作,其中的2个项目将争取8月底启动填海,今年东莞计划完成该新区范围内8000亩滩涂填土任务。
这事实上并非东莞首次释放有关填海的信息。早在2008年,东莞就开始进行填海的研究、立项。2012年工程取得实质进展,《长安港区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获国家海洋局批复。
一位东莞政府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包括填海造地在内,滨海湾新区建设已由市领导“挂帅”,正全力推进。
此外,记者还检索发现,东莞相关填海工程的环评招标工作已在近期启动。同时,一批项目也正加速向该新区引进,如步步高在该新区的意向地块已超2000亩,OPPO、vivo也将落子该新区。
上述会议还提出,尽快搭建投融资平台,解决资金缺口。此前东莞曾公布数据称,经初步估算,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填海工程投入180亿元以上。不过,此番东莞未公布新的投资预算。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分析,从土地成本上看,东莞还是具备一定优势,尤其是对比深圳而言。因此,该新区将为东莞未来进一步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内产业转移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鸿宇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连片待开发区域异常宝贵,尤其是产业人口密集的珠江东岸。不过,除东莞外,深圳、江门、惠州等市的类似区域亦将受到重视。
陈鸿宇还认为,除填海造地外,东莞还应注重通过开展“三旧改造”,整合、盘活现有土地和产业资源,并注重开发次序。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描绘的巨大机遇,无疑是推动东莞填海造地,加速推进滨海湾新区建设的一层重要动力。
东莞也提出,该市将全方位提高与广深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向国际化、高标准比肩看齐。滨海湾新区建设的目标就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一带一路”,引领东莞经济未来30年发展。
这一定位与期盼不可谓不高。一直以来,地处广深两大一线城市之间的东莞,可谓“左右逢源”,尤其是受到深圳产业、科技和资本的强大辐射。如今,东莞希望将这种对接全面升级和精准化。
滨海湾新区南与深圳相邻(距离前海仅25公里),西隔珠江与广州南沙相望。并且,通过填海造地,该新区将进一步向珠江口延伸,从空间上拉近东莞与广深的距离。
中山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江认为,该新区将作为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的连接器,带动东莞市内相关区域加速创新、产业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东莞明确提出,滨海湾新区要全面对接深圳大空港、前海和广州南沙。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也表示,滨海湾新区要把握世界最新产业和科技发展趋势,充分研究深圳前海、大空港地区和广州南沙的发展动向,打造开放型经济引领发展的新高地。
可以看出,广深的空港、海港,以及作为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高地的两大自贸片区等资源,是东莞此番筹谋对接的重点。
这并不难理解,尽管自身制造业和外贸产业发达,但是东莞在空港、海港等主要依托广州、深圳,这种“接驳”关系在如今国内外新的开放格局和经济形势下,显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2016年东莞获批成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之一,同时,广东当前提出的要加快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都要求东莞需要进一步对接广深两市资源。
孙不熟认为,港口、机场等对一个城市的发展非常重要,自贸区环境更不是随便一个城市可以拥有。但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共享”获得,东莞的这一做法,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互联网思维”,链接资源,为我所用,更有效率。
陈鸿宇表示,内生要素上,东莞滨海湾新区和周边的虎门等都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拓展空间等条件;外生因素上,深圳创新要素外溢将提供有力保障。
“湾区经济基本特征是开放和合作。”陈鸿宇进一步分析,东莞的滨海湾新区未来依靠地理优势接受来自广州、深圳的多方面辐射带动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发挥好自身的服务作用。
此外,孙不熟则认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中,珠江口还将进一步聚拢城市“重心”,从地理中心迈向产业和经济中心,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也将带来更具竞争力的营商成本、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