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思平让健康型设计走进千家万户_新浪地产网
关闭广告

维思平让健康型设计走进千家万户

提要:近日,维思平建筑设计在2017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首选品牌测评中,荣膺2017房地产500强首选服务商品牌——建筑设计类Top10品牌,3月底雄安新区的推出又引发大家关于许多住房热点话题的热议,《地产界》杂志希望通过对话维思平主设计师,探讨新时代下的新旧城市、人口变化与微观层面的城市生活,如何打造未来青年的智慧人居,和维思平的健康型设计产品。

  近日,维思平建筑设计在2017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首选品牌测评中,荣膺2017房地产500强首选服务商品牌——建筑设计类Top10品牌,3月底雄安新区的推出又引发大家关于许多住房热点话题的热议,《地产界》杂志希望通过对话维思平主设计师,探讨新时代下的新旧城市、人口变化与微观层面的城市生活,如何打造未来青年的智慧人居,和维思平的健康型设计产品。

  Q&A

  Q=《地产界》

  A = WSP维思平建筑设计董事总经理主设计师 吴钢

  WSP维思平建筑设计董事主任设计师 陈凌

  WSP 维思平建筑设计执行主设计师谭善隆

维思平建筑设计主设计师 董事长 吴钢

维思平建筑设计(WSP ARCHITECTS)董事、主设计师陈凌

维思平建筑设计(WSP ARCHITECTS)总经理、执行主设计师谭善隆

  行走城市没有国界,有边界

  行走城市没有院墙,有街墙

  行走城市没有后院,有乡村

  行走城市没有退线,有出线

  行走城市没有限高,有限低

  行走城市没有背街,有地下室

  行走城市没有通勤,有出行

  行走城市没有驾照,有行人

  行走城市没有宅男,有路人

  行走城市没人奴隶,有罗伯特

  行走城市不用折叠,是平的


  2017 城市增量、人口变化与未来人居样本

北京金茂府

  Q:北京的城市建设,现在有很多新区在开发中,CBD东扩、行政副中心通州开发、南城改造等等,作为建筑师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提供给决策者?

  A:在这里,我斗胆说一些对北京城市建设的看法。CBD东扩的范围都在四环里,属于城市存量空间。东扩区里是清一色高大上的商务建筑,那我们想知道,矮小低的商务空间去哪儿了呢?白领的居住空间呢? 可能大都是去了五环外吧,存量开发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增量开发。

  目前我们正在参与的一个南城旧改项目,是二环边的存量空间。政策保障每户都有回迁的机会,但同时也在五环外建了几个小区,因为每家最多只能选一套回迁房,剩下只能去郊区的増量了。还有那些和北京户籍人口数等量的流动人口呢?他们是没被旧改存量空间考虑在内的,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更偏远的郊区。

  大城市的疏解效果是明显的,我们的城市密度在极速降低。对于老百姓来说,吃早点不方便可能是小事?反正马上会有高大上的便利店啊。于是行政副中心特区更是以地铁+高铁的速度向城市増量快速挺进,我们都被装在了各种轮子上。福特汽车支解了美国的城市,中国高铁现在比汽车来得更凶猛。

  增量建设好像都在学习花园城市的模式,但其实绿色的堪培拉根本不算绿色,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到人,或者根本不会有人走在街上,或说根本没有一条街,而没有人的绿色和城市又有什么关系?这种绿色太不智慧了,似乎在说:大自然本来就是绿色的,只要我们离远点。

  城市设计不该由大地景观设计师去做吧?

  Q:维思平的项目,有很多关于开放小区的有益实践,但开放街区的概念被建筑学者们提了又提却鲜有落地实现,是为什么呢?

  A:开放街区可以是一个技术问题。

  小区的定义本身就应该是封闭的,这代表了对安全和尊贵的追求,寻求一种城市中的“飞地”效果。但现状很多“本该”封闭的小区其实是开放的,两个原因:一是某些小区档次还不足以支撑更高的安全和私密措施,二是某些小区太大,里面实在是需要一些开放的功能。两种原因往往交织在一起,造成公共和私密领域边界不清,各种混乱的半开放状态造成使用中的种种困惑,甚至引发治安刑事案件。

  我们当然反对城市中这样那样的飞地,我们希望人们共享整个城市,共同关注并保障城市的安全和品质,但现实中各种平衡和折中还是需要的。

  “行走城市”定义的基本街区大小是62.5x62.5米,如果小区只有这么大,那么全封闭也不影响城市街道的连续和开放,大家相安无事。当然这个小区有点小,按我们的指标能容纳156人,才50户左右,这和中国百姓的胃口相差甚远。规范定义的最小的“组团”级小区也要1000到3000人,差不多是6到19个基本行走街区的大小。

  我们的一些项目设计采用立体街区空中花园的方法去达到某种平衡:空中是“任意大”的小区,建在底下商业或车库的屋顶花园上,完全封闭。地面是足够小的街区,完全开放。从封闭的地面街区到开放的空中花园,下楼就可实现虫洞般穿越。这个办法听起来有点绕,但这就是我们在实践中的技术解决方案,一个不得以的抬起。

  Q:那新加坡的城市应该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A:新加坡老城的样本和许多其他传统城市一样,底层商铺楼上居住的模式形成活力城市的基本细胞。但随着城市向郊区的蔓延,交通带来的宽马路毫不留情地插入老城,而新区的祖屋就像一个集中营:四周壕沟环绕,中央一小块邻里中心,几家被精心安排得不重样的小店表演着美好生活剧。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将越来越机器人化。一些机器人留在郊区生产,更多机器人陪它们的主人回城。城市是人居住、消费、创新的地方。城市人从事的产业都是“高端”的,因为“低端”的事情都交给机器人了。从事“高端”产业的人也需要有“高端”的居住和消费环境。城市不是一个产业园,不是一个封闭小区,也不是一个主题购物中心。城市是把它们打散后混合在一起的地方。

  现在有很多专业的老年住宅、青年公寓等等理念,这可能是些危险的毒药。老年人集中在一个社区,青年人集中在另一个社区,某些特殊生活方式可能会得到尽情满足,但失去的可能是不同群体的相互交流,失去宝贵的线下面对面的机会。线上的各种群已经给人划了圈子,线下应该提供更多的打破这些圈子的平衡。

  设计师应该为实现这些平衡而努力。不确定功能、混合功能、可适应性空间、微小门脸、改建増建、开放空间等等都是些重要的话题。这个快速迈向AI的时代需要更多关于平衡的思考。

  Q:这永远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宏观的规划层面,另一方面是微观的城市生活,像《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所说的城市生活层面。

  A:在“行走城市”看来,宏观就是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到每平方公里4万人,坚守存量发展;微观就是建设62.5x62.5米的小街区,街区之间完全开放。

  中国现行规范指标是每平方公里1万人。人口密度提高四倍,不过建设强度不需要提高那么多。虽然家庭结构小型化会带来更多的独立户,生活水平提高会产生更多消费需求,但共享经济的发展将大大平衡人们对空间的占用欲,从电影院坐位到KTV亭子,从书吧会客厅到直接把卧室放到网上,共享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AI制造也将充分提高生产的空间效率,大型生产物流场所也将远离人的日常生活空间。紧凑的城市带来健康的日常出行,结合科学的康养,人们也将减少对病房的占有……行走城市的人均50平米建筑面积,在现有城市存量空间里就有可能实现!

  62.5x62.5米街区意味着每平方公里32公里的街道线密度。更多独立的门牌,更多开敞的底层,更多矮房子,更多线下偶遇交流分享的机会。

  大家都临街而居,临街工作,在街边消费。

  大家在街上成长,在街上生活,在街上老去。

  大家随时可到街上来没事儿走走。

  这里不再是3x8小时,这里是连续的24小时。

  城市不是TOD上的肿瘤,城市是快乐行走的天地。

  Q:即将到来的2017 Intelligent Space Show,由维思平建筑设计和当代集团联合发起,这次竞赛希望青年建筑师针对哪些方面,有更多的创新型设计解决方案?

  A:特别在雄安这样的中国语境,我们举个时尚的例子,小米公寓 —— 对于未来的想象空间很大,年轻人到北京创业也好、北漂也好、奋斗也好,更多是重建一种没有血缘关系的社区环境,重新打造一个家的概念。这样住宅和社区的概念可能会更模糊。我看到更多国外的案例都会强调共享,不仅仅是客厅大家一同看电视,共享空间;更多的是把生活中的问题需求一起共享,得到满足。我想未来所谓的隐私可能会更加弱化,将会出现很多新的模式,很快地使人们从私密模式转换到社交模式,比如海尔的Sheild等等;再比如未来的小会议室希望更安静不被打扰,如果利用比如脉冲的模式能够屏蔽掉噪音的话,也许我们开会就更加轻松容易。这是我对于未来集体青年住宅的一种想象。

  Q:建筑师可以对国内的未来青年住宅,产生既有大胆前瞻性又有落地可行性的思考吗?请谈谈对这次竞赛的期望。

  A:国内与国外国际的情况比较是相对的。刚才陈总提到的一些情况,有些也是全球化的,比如欧美到香港再到台湾,再回到我们这里就都是中国的。我们没有重复别人的步伐,也没有在他们的阴影之下,我们现在的情况是非常中国本土的,比如说必须要买房、第三代和父母同住这样的问题等等。这些非常中国的问题,可能不会出现在其他种族,我们更希望看到中国人去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中国文化在全球语境下的话语权也在提高,所以我们希望这次竞赛不仅是拿西方文化去衡量判断谁对谁错,而是此时此地针对中国实际情况提出原创性的问题, 而且问题和标准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提出和解决的,困难之处在于没有绝对标准,基于现有的条件去学习,学习对象就是自己的问题。


  产城融合下的建筑师作用——百色呼叫中心

百色呼叫中心-c03

  Q: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师应发挥怎样的作用?与地产开发商的项目合作,怎样能主动地去影响城市的发展?

  A:城市是个跨专业、复合的东西,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师作用很多,与房地产商合作中,我们不仅仅关心硬件环境的建设,更重要的关键核心还是人。大量人群伴随城市建设而迁徙,城市兴衰也与竞争人才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师应当始终不忘社会百姓的大背景去考虑城市的发展。有一些建筑师更是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敏锐地在项目对社会议题予以回应,比如绿色节能、老年化、产城融合等等。

  在广西的四线城市百色,甲方要建造规模较大的呼叫产业园。首先,项目解决人口问题,呼叫产业本身是劳动力非常密集的产业,那么人从哪里来呢?一定是广西当地的接线生,至少几十万年轻人口。他们如果不愿到百色而选择南宁,那这里的呼叫产业就兴盛不起来。其次,呼叫产业的常规离职率高于30%,许多人工作不久就离职的原因是:除呼叫专业本身比较地位不高外,还有工作作业时间、配套环境都比较欠缺。所以说,我们项目的主要材料,就不仅仅是钢筋水泥,还有“人”。

  所以在打造百色城市的时候,我们首先会探讨这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会进到这个城市?我们要给他们什么样的配套?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选择将开放式的园区完全打开,摒弃把人口像集中营式封闭式的管理,让他们规律性地“上班-下班-生活”。我们建议甲方不要把办公环境集中在同一地方,而是分散在不同地方的不同部分,相当于激活城市功能,比如我的小区就在产业园旁边,就可以把房子租给产业园员工。简单说,建筑师始终不能忘记老百姓生活的大环境,去考虑城市的发展。

百色呼叫中心-日景(调整后)

  Q:WSP开发过多个产业园项目,那么对于国家即将开发的雄安新区,如何才能做到环保科技生态地发展?

  A:雄安是这样的情况,因为我们一直在推新旧城市的理念,看到国家新闻里对雄安的描绘我们也有一些想象—— 以高新科技驱动的城市,又有很多先进的城市科学管理的方式融入进去,比如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的更多使用。高新技术和清洁能源使用的前提,是宜人的城市尺度和步行系统,小黄车、摩拜等绿色出行的交通工具可作为支持。绿色智慧新城,交通工具不一定就是使用轻轨,当然轻轨也是一种提供大量人群出行的交通工具,但它显然不是唯一的工具。


  维思平的健康型设计产品

  Q:维思平在人居住宅设计上会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A:在规划层面,我们会处理基地与城市资源的关系、内部资源的分配,以及处理功能、交通等使用合理性议题。城市能给项目什么资源,项目能为城市提供什么资源。如果基地偏大的话,基地内部的自然资源与内部交通的道路关系如何处理等问题。产品层面,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与同类竞品的关系,针对用户的实际需求,寻找议价空间更高的设计成果。

  Q:维思平一直倡导科技、健康的设计理念,请问在具体项目上是如何实践的?

  A:科技、健康、生态,设计为人——这是我们在不同项目实践中都会一直秉承的原则,以适合的科技手段来处理生态环境,给用户一个健康的状态,我们针对不同项目会有不同的设计手法。金茂府项目我们采取了8大科技手段,包括:地源热泵、毛细管网、新风系统、直接饮用水、 双层lowE玻璃等,合肥当代moma项目延续使用当代置业的10项科技住宅技术。除此之外,我们在很多项目中更多会倡导高效低技的健康节能理念,如支付宝大厦、百度、南京长发中心等。

杭州支付宝大厦

北京百度科技园

南京长发中心

  Q:提到总部,维思平在产业园总部方向,也有很多优秀作品,建筑师主导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是什么,与开发商合作时如何做到产品细分或者找准项目亮点的?

  A:总部是企业的家园,既包含单体建筑也有整体环境,同时h企业总部必须根据使用方需求来设计。我们不仅是给用户一个家,而且要挖掘他们独一无二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对每个项目的要求,寻找其独特要素并且使其作为项目表现的一种根据。比如百度科技园,我们要解决项目条件与场地关系,设计最终的成果是一个企业图腾,它能够让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角度与客户沟通,客户即使不是建筑学设计背景的也能有所共鸣。我们从规划层面,用百度符号去表达企业文化,与使用方进行对话,以h一种更普世的语言,呈现一组与百度框计算符号logo相同的莫比乌斯环。

  做项目有不同的技术措施。我们一直提倡的科技型住宅,会从总体规划、建筑单体、立面构造等角度思考,不会简单依赖技术或设备解决问题。 这是WSP 倡导的高效低技概念,通过设计使用的合理性来提高能源效率。在设计上采用一套传统自然的智慧方式,比如整个小区多布置自然采光的南向户型,在北方的建筑体形系数条件下用更低技地解决采暖等,像这些使用问题在设计下笔时就可以完成。但当面对一些恶劣条件,像环境污染问题,也会坚持采用科技设备手段去解决。

关键词:

维思平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维思平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