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修权:器与道——建筑创作思考与实践_新浪地产网
关闭广告

莫修权:器与道——建筑创作思考与实践

提要:器和道这两个概念,它是一个辩证统一的,不可能是截然分开的。在设计当中,我也想贯彻一个以器材为体,以道为用的概念,作为我们在设计院的建筑师来说,肯定是要理念和实践是并重的

  6月9日,以“建筑师的成长:教育与修养”为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高等院校勘察设计分会建筑专业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U7+ Design中青年建筑师设计”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深度”举办。论坛上一批青年建筑师通过分享作品和思考、感悟,探讨建筑师成长的外在和内在因素。旨在通过身处高校设计院的建筑师的成长经验,展现建筑设计的知识性、艺术性与社会性,以及教育与修养在其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设计三所副所长莫修权

  器与道—建筑创作思考与实践

  以下为现场实录

  莫修权: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很高兴有机会能够在这个论坛上跟大家交流一些创作的心得和体会。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器与道—建筑创作思考与实践。

  可能大家末会觉得这个题目跟建筑有什么关系?器与道是中国传统哲学里的一对概念,一直以来很多的中国大哲学家都在论述这个器与道的关系,而且我个人认为世界上一切不同学科的问题,包括建筑问题,最终其实都是落实到一个哲学的问题。在周易里面也提到,所谓的器与道就是形而上者有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说过两句话,第一句,我们建筑师非常熟悉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同时他也说过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第二句从建筑的角度来理解,刚才梅大师提到,建筑创作的道并不是一个恒常的,不是一个恒常的解决方案,是这么一个理念。

  在器这个层面,一般来说都认为它相对比较具体具像,微观层面的,比如一些造型,一些构件,一些材料,这个是器这个层面的。在道这个层面,基本上应该是一个比较整体的,比较抽象的,更宏观一点的,主要是指的创作的理念,创作的法则的概念。下面我举了几个图片,比如像中国大屋顶的形式,应该是落实在器的层面。比如一个建筑创作,使用的材料也是器这个层面,这两张图片,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的理念,那就是道这个层面。在整体的村落或者一个建筑群跟自然环境的融合这种关系,又是道这个层面。这个器与道其实它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这对概念是相生相融的。就拿我们建筑上最常见的斗拱来说,它应该是作为建筑上器这个层面的东西,但是它斗拱所谓的材,所有的分,它的尺寸,构成斗拱的这套体系又蕴含了道,而且是一个大道至简的原理。西方的柱头也同样,构成了西方建筑从古到今天的一个建筑的根源。但是本身这些柱头,这些构件之间怎么匹配,尺寸关系,它又是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或者一个原则规则在这里面。从这个角度来说,道与器的辩证统一,中国很多理学家对道与器也做了论述。比如宋代的朱熹说过道非器不形,倒非道不立,程颢说器亦道,道亦器,王夫之说无其器则无其道。

  比如我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隈研吾用斗拱做的器,里面蕴含对材料对环境对自然的尊重,又是一种道在里面。包括贝聿铭先生做的金字塔也一样,露在卢浮宫表面上的只是一个金字塔的造型,它的绝大部分改造内容都在广场之下,重塑卢浮宫博物馆整个展示的路径,这是它蕴含在里面的一个道,露出一个金字塔还是圆形的穹顶倒没有那么重要。

  在器和道这个层面上,器里面蕴含着道,道里面又蕴含着器,器是一个道的载体,而道是器的一个灵魂。接下来我讲一些实际的案例,跟大家交流一下,作为一个青年建筑师,创作时间和诸位前辈相比还是比较短的,很多要向大家请教。第一个是最近刚刚建成的泰州人力资源大厦的工程,我想阐述一下建筑师所有的道和最后落实到形态的器,有时候是面临着一个转译的。比如泰州人力资源大厦在新区,地形是南北向非常长,面向市民服务的,是开放性的,还有人力资源局的办公部门,我们在设计当中就把内部办公做了一栋主楼,靠南,有一个独立的入口。面向公众的部分就是甩出一个很长的群廊,北侧永定路是快速道路,不允许机动车进来,一方面步行的,从北边进,机动车人流会从西侧这个入口进,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在这个中间做一个人流引导和转换。如果把这个大厅放在靠这个位置,北侧到这里太长了,我们在中部掏出一个圆形的庭院,圆形是没有很强烈的方向感的,每个方向都是均等的。通过这个把人流一方面往北引入服务的,一方面往南引入南侧的服务空间,圆形的空间来处理这个问题。这两张展示的最初设计鸟瞰图和最后建成之后航拍的,基本按照原来的规划实现了它的效果。这个就是刚才说的圆形的庭院空间,这是从南侧看它内部办公大楼的效果,白天和夜景的效果。这是中间这个环形庭院,这是我们最初画的一个效果图,这是建成以后在庭院中间拍的效果,在阐述圆形庭院作用的时候,刚才我说的这些原则,解决问题的办法,立足于建筑师,在建筑本源概念上。但是这样一个概念跟业主跟领导汇报的时候,他有时候就不是很能理解你完全这么质朴,刚才梅大师说的质朴的这种理念。在汇报的时候我们用了一个西方和东方空间圆形来阐述这个问题,一个是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在前面引导人流的一个环形的柱廊,我们这个圆形柱廊尺度比较小,但是是这样一个空间圆形的形态。第二个就是中国的天坛,非常中正的一个形象,加上中国所谓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因为它是人力资源,所以他的领导非常讲究这个。从这个角度阐释,他的领导非常高兴的接受了这个概念。

  中庭,在庭院里向上仰拍的一个效果,这个是道和器,你建筑师所谓的道,跟他领导能接受的不完全吻合。本来我们这个入口是这样的,横向都是水平舒展,领导觉得这个入口不是很好,我们立了两个柱子,中间一个横梁,我们的构想是像一个门阙的效果。领导看了以后很满意,他告诉我他满意不是因为他是门阙,是说人力资源的首字母跟这个大门的形象非常吻合,所以他一下子就接受了这个。建筑师认为的这种概念,不管是道和器层面的,跟他领导能够接受的,有时候是面临着一个转译的问题。

  第二个项目,介绍一下我做的宁夏地质博物馆的一个设计。这个位于银川市,宁夏自治区是中国最小的一个自治区,回族自治区,这个项目位于的位置比较好,在贺兰山路干道的南侧,北侧是大片的水面,银川河道地区是塞上江南,水面资源非常多。这个项目最初我们做了一个比较方正的方案,只是想通过立面的石材的处理,地质博物馆,反映地层的演变。一开始他的领导也接受了这个方案,但是因为领导之间的博弈,在拿到自治区会上之后,有其他领导提出来,你这么一个造型好像一个商场,这个问题我确实也没法回答。这么一个形象,商场也能这么做,挂点广告可以说是商场了。

  后来我们又重新做了一个方案,并不是因为他这么说我才这么做,后来我们感觉到我们这个方案对用地的融入并不是很理想,它位于东西向的主干道和南北向的次干道,北侧是一个非常大的湖面,我们重新考虑,做成南高北低,两个大的实体体量,中间一个虚的体量结合起来。我们是通过人流的组织,主要是想实现这个,观众从这两个主入口进来之后,是从一层展厅、二层展厅,最后到顶层的展厅以后,能够从屋顶这个地方出来,出来以后,能够回头回望北侧大的水面,从台阶的阶梯状的节点一直走下来,最后到室外的展场看室外一些化石、矿石展览。我们是从跟环境的关系,跟人流的组织来考虑,做了一个方案重新的设计,这是它的坡面,可以看到中间的中庭。在效果图上是这样的,这是当时画的效果图,这是建成以后拍的实景照片,这个同样遇到了刚才说的业主方和建筑师之间的认知的差别。

  业主看了这个方案以后,非常兴奋,一下就接受了,他并不是从我刚才说的人流组织或者环境关系这个角度,他是非常敏感的,敏锐把握到,这是两座山,中间那个玻璃缝是一条河。宁夏的地质地貌简单概括,就是两山一河,北侧是贺兰山,南侧是六盘山,中间是黄河穿越,所以他们当时这个厅长就一下子认为这个设计非常完美的结合了宁夏的地质地貌,最简单的一个概括,他一下就接受了这么一个方案,完全不是我们建筑师的思维了。刚才说的这个道和器的关系,有的时候业主方可能从器的角度理解更多,直观的形象给他的认识更强,但我们建筑师解决问题的一些理念,一些方式,其实并不是他关注的重点,这是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造型。我们建筑师理解的空间关系,在业主那里转化了他在器层面一个造型的理解。

  第三个是我们最近刚刚完成的洞庭湖博物馆的项目,这个正在施工过程当中,就用效果图展示一下。洞庭湖博物馆位于湖南的岳阳,岳阳最有名的是岳阳楼,岳阳楼就在城市的这个位置,这是洞庭湖,还有一个君山岛,希望打造一个洞庭湖的博览园区,这几个点成为黄金三角,它的内容比较多,为了把建筑规模做的比较大,跟梅大师郑州那个有点像,里面放了洞庭湖博物馆,放了水生馆,洞庭湖有江豚,还有它的鸟类馆。同时因为洞庭湖经济区有一个大的规划,所以还想在一个规划展示馆,在这里面是容纳了四个博物馆,我们面临化零为整还是化整为零的概念,通过分析用地以后,我们采取化零为整的概念。这个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就像梅大师刚才提到的,无论是从以人为本还是从空间营造,还是从未来责任,我们也是呼应了这个,一方面我们从空间上,这个博物馆未来是文化园区的一个核心的建筑,如果你把它化整为零,每个体量特别小,根本不可能撑起这个核心的地位。因为其他的还有妇女儿童中心、科技馆,都要建,这几个馆弄的特别小,不合适。很多馆功能要共享的,报告厅,功能用房,如果分散建,每个馆都想建一个,如果合在一起,这方面可以共享。再一个就是从未来责任方面,将来合在一起以后,减少了很多投资,管理运营成本都会降低。从这个角度,我们采取了一个化零为整的方案。

  我们在一开始从建筑的意境上,是从刘禹锡的一首诗来构建建筑意境,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葱锣,屋顶是绿化还有采光顶,通过环廊进入建筑,看不出来是四栋建筑,是一个完整的馆。领导看了以后,不是很理解建筑师描述的诗一般的意境,他们想到岳阳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叫岳州窑,在岳阳他们当地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文化理念,他觉得我们这个造型比较像岳州窑的陶器,他接受这个方案并不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个诗意的概念,而是从陶器的角度。在后来报纸各方面的宣传,都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就叫岳州古陶,领导喜欢起一些很上口的名字。我们在这个方案基础上又发展下去,当然有很多变化,下沉进入的通道没有了,就是一个平的进来,建筑又抬高了一些,有一些草坡把它举了一些。里面不同的馆分合有置的,共享中庭又在一起,这是做了一个文化广场,包括宾水岸线,因为时间关系,不细说了,把几个馆整体组织在一块。这是最后的正面效果图了,跟原来我们设想的诗一般的意境,大家从缓缓的坡道下到半地下不一样了,举的更高一点,立足于岳州古陶的一个概念的设计。这是它共享的厅,有不同的方向,可以去几个不同的展馆。

  从这里面我就想围绕这个道,中国古代有两句话,一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在建筑这个角度,有时候跟业主即便是道不同,还要继续跟他谋,不能说你的理念跟我的不一样,我觉得就是我这个理念,你那个理念不对,这个还得继续谋。最多就是不足为外人道,外人我理解是外行人的意思,他作为外行,他有他的理解,作为我们专业人士,在座的都是建筑师,跟外行打交道的时候,他说他的道,我们说我们的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种意思。

  最后一个项目,介绍我们最近刚刚做的中国某驻外大使馆,在这里面我们也是在器和道的里面层面做了一些探索。这个在大洋洲的一个国家,在赤道以南了,南纬在十几度的位置,跟三亚北纬是对称的位置,热带气候像三亚。在中国使馆建筑发展历史上,这边有若干使馆的照片,不一一说了。总之在这个使馆定位上有非常明确的定位,对我们的要求,一个是宣传中华文化的窗口,展现国家形象的舞台,同时是馆员工作生活的场所,又是华人寄托乡愁的载体。在这么一个定位上,历史上绝大部分的驻外使馆,除了买人家的物业,没办法,都是欧式的房子。凡是盖的,都是盖成类似这样的形式,有点大屋顶,琉璃瓦,通过屋顶这种造型来展现。包括崔恺崔大师的,魏大师的也一样,美国大使馆是三角形切割的,这个是不是中式的?他做的阿拉伯博物馆也同样是这个造型。我们在这个大使馆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我们考察了中国建筑总体的一些形式,不管是从中央一级的故宫,在皇家这个层面的,到教育层面的太庙,到民间这个层面的大的院落,中国建筑它的文化根源,很多还是在建筑群体空间组织。梁先生论述中国建筑的时候也说过,每个建筑单体都比不过西方的教堂,西方的斗兽场,但是群体组织的院落关系是它的一个整体性的最好的展现。

  在这里面我们也是想通过使馆建筑,使馆建筑非常像刚才说的故宫或者院落,它是一个小社会,基本这个使馆给了一块地,他的工作、办公、接待全在这个院子里面,故宫也是一样,这个大院也是差不多,都在这里面。我们想通过这种中国院落的分析,无论是故宫还是太庙和国子监的,学生也都是住在这儿的,还有山西的大院,也是前面有厅堂,接待,后面住人或者侧面住人。在这个方案里,我们也是构建了三条轴线,一条主轴线,两条次轴线,希望把中国院落文化反映到这里面去。中国院落空间最主要反映了它的文化特质,它的空间同构是它的一个秩序同构,反映的是他的生活秩序,同时是他的文化同构。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即使地域特征有变化,完全是家国同构的理念在指导他建筑的塑造。

  这里面就涉及到是一个礼的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上升到了一个礼的高度。在礼这个问题上,我们当然并不是说这个封建礼教这个层面,荀子也说过礼者是人道之极也,道的极致就是礼。包括我们最熟悉的周礼,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包括释名说礼,体也,得体是一种礼,不管是叫礼让也好,跟环境的和谐也好,它的图书馆要老馆的一种礼让,同时跟清华整个园区,包括大礼堂的一种礼让,得体的概念,在我们使馆建筑创作中也想体现一下。中国也是礼仪之邦,刚才说的家国同构,是一种礼仪的反映,我们想立足于这个礼来探索我们建筑创作。

  主轴线进来,一个主入口,这是办公接待,这是多功能厅,每年都有新年招待会,各种招待会,这是后面的大使的官邸,这边是室外庭院还有室外活动,是另外一条轴线,这边是家属的住宅,这三条轴线,其中隐含着刚才说的故宫还有民居大院的影子,主从有别的关系,在这里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是平面图,因为时间关系,就不详细阐释它的平面内部构成了。总之,我们主要围绕中国的院落体系,想打造一个以院落体系来宣扬中国文化、国家形象的一个建筑。这是坡面,从东到西有很高的高差,从南到北也有,从破面上能够看出来各个院落的关系。这是它的效果图,鸟瞰图,这是一条主轴线,这是一个对外的礼仪性的院落,进来有一个内外结合的,跟多功能厅结合的一个功能性的院落,再往后是一个私密的院落,大使和参赞的官邸的院落。这是从主入口进去,看这个办公楼。这是进了院子以后,多功能厅对的这个院子里面,多功能厅招待会来的人比较多,室外庭院作为一个拓展。这是像四合院尺度的,大使参赞在这里活动,有些私密的访客可以接待到这个庭院里来。

  通过这几个案例,向大家交流一下对建筑创作和实践的一些思考,因为器和道这两个概念,它是一个辩证统一的,不可能是截然分开的。在设计当中,我也想贯彻一个以器材为体,以道为用的概念,作为我们在设计院的建筑师来说,肯定是要理念和实践是并重的,想通过今天的交流,能够与大家共勉。谢谢大家!

关键词:

建筑师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建筑师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