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房发展中的瓶颈与突破_新浪地产网
关闭广告

被动房发展中的瓶颈与突破

提要:从总体上看,现有被动房的最大忧虑之处还是其外保温材料的问题。除了一再发生的火灾让人心有余悸外,这些材料的长期耐久性问题,也是业界无法放心的一个难点问题。我国的被动房建设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少特点的,譬如层高问题,多户合住等问题,这些中国特色附带的问题给墙体保温隔热材料的选择带来了不少麻烦。

  被动房发展中的瓶颈与突破(下)

  ——访中国被动式集成建筑材料产业联盟主席崔源声

记者与崔源声(右)在交流

  2月15日,被动房专版邀请了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以下简称情报所)首席专家、中国被动式集成建筑材料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被动房联盟)主席崔源声,就我国“十二五”期间推广普及被动房存在的种种障碍以及被动房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建议和解决方案等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度访谈。今天报道下期内容。

  技术障碍

  记者:最近几年,我也走访了一些被动房的示范工程。我发现,这些工程在技术层面,一是靠德国专家指导,二是靠自己摸索创新。被动房与普通房的技术原理相比,是不是非常复杂?

  崔源声:这就是我常说的“技术障碍”问题,并不是说被动房的技术有多么高深,而是因为它对我国绝大多数人来说还不是太熟悉的缘故。如果都熟悉了,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技术门槛。比如说设计技术,只是国内的设计院以前没有干过这样的设计而已,如果跟着德国同行干过几次,慢慢地就学会了。施工技术也是如此,通过施工培训,也会逐步掌握被动房的施工技能。至于材料科学与技术,只是在材料的规格、尺寸和性能等方面的指标要求不同而已,实际上任何材料种类只要实现终产品的性能达到被动房的要求,都是可以用来建设被动房的,没有什么问题。当然,要达到非常高的性价比也是有技术门槛的,如果要求不高,即便是像古老的窑洞,也可以成为天然的被动房。还有新风系统,这些基本设施国内的产品已经具备供应能力。

  总体上看,所谓的技术障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普通大众或业界对被动房基本上都没有经历过,没干过,如果大家都行动起来,干过几次,也就会了;二是如果说真正的技术含量,那就是搞出性能既好于普通的房屋,而价格又不高于普通房屋的被动房,也就是物美价廉的被动房产品。从这一点上看,要达到是不容易的,恐怕是真正的技术障碍了。

  在未来被动房大面积推广之际,预计土壤源热泵会有较好的前途,包括深层或浅层地热的利用。下一步业界将会在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和储存装备方面有进一步的技术开发,这样做的目的是配合被动房的深入普及和推广,为第二代(Passive House Plus)和第三代被动房(Passive House Premium)技术推广做准备。同时,我们要开发本土化和本地化的技术产品,包括高性能隔热保温材料,特别是结构自保温材料,还要在成本上大幅度下降,使市场可以承受,这些都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障碍。除了材料技术以外,建筑结构技术也是需要同步研发的关键问题。只有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巧妙配合,才会有效实现被动房的隔热保温功能与成本优化。此外,还有新能源技术的配套发展问题,包括光伏、光热与建筑的一体化,以及地热或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存储、在被动房上的高效利用等技术,都需要业界加大投入和开发力度,也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记者:被动房在我国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最明显的差距是什么?

  崔源声:根据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明天。欧洲和美洲被动房事业的发展现状表明,欧洲起步比较早。由德国主导的世界被动房大会,从2017年开始将举办第21届世界被动房大会,而美洲今年举办的是第12届美洲被动房大会。仅从时间上看,美洲已经晚于欧洲10年左右。我国建筑和建材行业的官方科研机构与社团组织,从2014年开始举办全国性的大规模技术交流与推广活动。到目前为止,也已经是第4年了,从时间上看要比欧美国家起步晚10到20年。

  办法: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记者:根据以上情况,您认为解决被动房技术障碍最快最有力的办法是什么?

  崔源声: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全国上下要想有效地推进被动房事业发展,那么各建筑、建材、设计和施工等领域就要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育和培训活动。被动房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套全新的理念和知识系统,在没有德国专家的技术支持和协作下,以前国内还无法进行设计和施工;材料也不配套,无论是传统材料的尺寸规格,还是性能和种类,都不能很好地满足被动房的要求;各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从头开始,因此教育和培训必然是首要任务。

  2015年底,被动房联盟把德国的华人设计师请来,专门进行一周的基础理论和施工技术培训。继秦皇岛示范项目之后,建材系统已经开始结合国内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的从科普到职业教育等范围的各种类型的培训工作,包括把国外专家请进来,也有海外华人专家前来参与教学活动的。这些活动还是针对少部分专业人士,离广大受众接受被动房专业或科普知识培训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但是,培养的这些专业人才,他们会把相关知识和技能带回去,在其所在地区生根开花,进一步普及到基层的广大从业人员或社会各界人士。

  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推广中心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举办了一系列的研讨会和培训班,包括住博会的展览活动。自2014年以来,情报所在建材行业开展的配合行动,包括牵头组建了被动房联盟、连续举办多次全国性的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以及国际性的交流和培训活动。

  作为建材行业的技术情报研究机构,组织行业专家和企业编制《中国被动房选材指南》是一项对行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工作,相信我们和国际上发展的大趋势会一致的。当人们真正认识到被动式建筑的重要意义之后,建设和分享被动房的事业将是不可阻挡的建筑业发展的大趋势。

  材料障碍

  记者:在被动房开发建设层面,除了建筑设计,就是建筑材料的生产、供应、装备等关键性问题。请您谈谈这方面的具体情况。

  崔源声:这是关键性的问题,也就是我正要说的材料障碍问题,装备主要指的是配套于被动房的新风系统和新能源系统。由于被动房的最高节能标准是按照德国的90%以上节能标准设定的,那么剩余的约10%的能量补充就需要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承担。如果有了高效的储能和发电设备,比如说正在开发的石墨储能材料和装置,若每个家庭或小区配置一套,就可以实现全天候对被动房的能量供应,不但包括供暖和制冷的能量,还可以包括照明、洗澡和做饭的能源供应,真正实现对传统能源的零消耗,以及对温室气体零排放的建筑,可以直接进入第二代(也叫近零能耗建筑)和第三代被动房(也叫产能房)的时代。

  目前,这些技术装备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发之中,国际上个别示范案例已经出台,国家在“十三五”也有布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福音。这些装备不但可以满足被动房的多余能量需求,甚至对于一些不能达到90%以上节能标准的被动房(譬如对75%或80%节能标准的被动房,补充其余下25%或20%的能量空缺)起到补充能量,进而降低造价的效果。如此一来,被动房的操作空间和范围将大大拓展。这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获得低廉的清洁能量,在材料科学技术水平或财力还达不到建设高水平被动房时,也没有必要非要把被动房的节能标准设定在90%以上。被动房实现的手段是多途径的,空间是广阔的。

  记者:从我国第一批被动房示范项目来看,大家共同的问题就是保温材料问题,您对此是如何看的?

  崔源声:从总体上看,现有被动房的最大忧虑之处还是其外保温材料的问题。除了一再发生的火灾让人心有余悸外,这些材料的长期耐久性问题,也是业界无法放心的一个难点问题。我国的被动房建设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少特点的,譬如层高问题,多户合住等问题,这些中国特色附带的问题给墙体保温隔热材料的选择带来了不少麻烦。发达国家的住宅大多数都是2到3层的别墅,外保温或隔热材料的高度或重量比较小,因此在耐久性方面比较有优势。我国尽管对保温材料进行了一些改进,比如夹心式布置、防火改性等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安全和耐久性问题。

  办法:研发生产高端化产品

  记者:根据以上问题,您有何建议或解决方案?

  崔源声:我们要研究生产高端化产品,包括开发结构自保温材料,研发更加防火或耐久性更好的保温材料,包括与建筑同寿命的保温与隔热材料。比如,性价比更高的泡沫玻璃和泡沫陶瓷等产品,需要引起行业重视。此外,结构自保温材料,比较有前景的,诸如高强烧结陶粒混凝土,还有可以在低层被动房上应用的高质量的加气混凝土制品,也包括国家目前鼓励发展的木质建材与建筑结构制品,以及为农村地区开发的低成本秸秆建材被动房等,都是可以考虑的具有潜在竞争力和前景的技术产品与技术路线。有关被动房的新风系统和新能源配套系统,将来都有许多新的装备需要进一步开发,市场十分广阔。

  同时,我们还应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被动房作为新一代或下一代建筑,在欧洲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目前已经陆续进入依法强制推广的成熟阶段。而被动房引进我国并开始示范和建设,也就是近几年的事,还只是刚刚开始。我们还有许多不熟悉的东西,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因此,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一直是我们需要遵循的成功经验。只有继续加大国际交流和合作,实施与巨人同行的发展战略,才能最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会后来居上,加快我们的前进步伐。

  成本障碍

  记者: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被动房可以做到和普通的住宅成本一样,平均成本是高于普通住宅3%~8%。而我国目前的被动房示范项目,一般成本都要高于普通住宅20%~30%,有的甚至更高,这其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崔源声:这是因为我们以前什么都没有经历过,一切都要从头学习,很多费用并不是建造本身的成本,多数都是学习的成本蕴涵其中了。仅就技术而言,初次投资成本较高,加之示范项目都是单个建筑或面积比较小,因此分摊的新风系统诸如土壤源热泵系统等费用较高,包括新型门窗系统等,影响了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成本障碍似乎是目前国内被动房推广的最大障碍。当向人们介绍被动房的好处时,大家都认为不错。一问价格,除了少数人认为这是下一代产品应该贵点外,多数人都感觉到比较贵,要想推广到低收入的广大农村地区,就更不容易了。

  实际上,和以往任何产品一样,新东西出来,一开始都是价格比较贵的,都不是大众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推进,以及老产品的不断淘汰,新产品最终会走入千家万户。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被动房也一样,好的东西,一开始都是贵的。在谈论被动房成本高低的时候,我们不但要考虑到它的一次性投资成本问题,而且也要考虑到它的运营成本问题。如果是算短期账,似乎觉得贵,但是要算长期账,就不那么贵了,而且还更便宜。

  就个人投资买房而言,虽然一次性投资比较高,但是过了10年或20年以后,节省下来的采暖或制冷费用就收回来了。住房产品是70年产权,去了前20年的投资回收期(假如投资回收期是20年),后50年就年年赚钱了。买房时多花一笔投资,相当于一笔定期存款,从第21年开始,就会实现存本取息的目的了。一开始多花点钱,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投资,今后若干年每年都会有收益,年年挣钱的事,大家都愿意干。所以说,算长期账,被动房的成本并不高,也不贵,开始的成本高一点不是障碍。如果把它当作障碍,那只能说是人们的认识出问题了。

  这样的认识问题,在秦皇岛的示范项目销售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当人们真正认识到长期收益大的道理之后,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买被动房,而不是去买暂时更便宜的普通建筑。除了对个人或集体(取消市政供暖投资)长期经济效益好以外,被动房对居住者身心健康的好处,以及对国家节能减排的巨大贡献等环境和社会效益,就不一一细算了。

  办法:全民参与形成气候

  记者:被动房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几乎涉及到建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您认为建筑、建材、设计、研究等部门应该怎样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促进被动房产业的发展呢?另外,被动房离我们老百姓究竟还有多远的距离,何时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崔源声:自从2013年1月我国自己建设的第一座被动房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德国能源署组织的专家验收之后,建材行业的领导和专家就到现场进行了参观和学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被动房属于未来建筑,是下一代建筑,我国建材工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以建筑业为导向,要紧密配合被动房事业进行。为此,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牵头,分别于2014年4月和6月,在秦皇岛和天津组织召开了两次我国建材行业的被动房技术交流大会,并成立了中国被动式集成建筑材料产业联盟,这是国内第一家成立的有关被动房的跨行业的产业联盟。联盟的成立,有力地配合了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推进计划,为被动房的本土化和本地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行业协同支持。

  此外,联盟标准化委员会也于2015年组建成立。建材行业配合建设部门的被动房国产化行动,也是吸取了住宅产业化单边行动的经验教训之举。住宅产业化项目此前也是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已经推广了十多年,步履艰难。除了其他原因外,没有上游建材部门的全力配合和支持也是其中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因为一切建筑都是由材料构成的,没有建材的预制化和部品化,哪里会有装配式住宅呢?许多业界人士缺乏这些基本常识,不懂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如果把建筑师比喻是“巧妇”,那么建筑材料就是“米”,没有提供建筑材料的“制米行业”,建筑岂不成了无米之炊?如此等等,被动房行业是一个大系统工程,缺少哪个环节都是不成宴席的。

  可喜的是,2015年和2016年,建材和建筑部门都组织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到德国参加第19届和第20届世界被动房大会。加上以个人或单位派出的中方代表,使得这两年的世界被动房大会的中国代表人数已经超过百人,2016年已经达到150多人。主办方为了关照中国代表的需求,特意专门为中国代表配备了大会中文同声传译,还举办中国之夜联谊晚会等活动,突显出我国在被动房领域的国际地位已经提升。

  2017年,世界被动房大会将第一次离开德国本土,到世界音乐名城维也纳召开。我国的被动房行业精英和企业家们正在跃跃欲试、秣马厉兵,积极准备到国际舞台上寻找新的商机,为世界被动房事业展现中国制造的力量。

  我们坚信,通过学习和不断进取,我国被动房事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一定会实现,被动房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关键词:

被动房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被动房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