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商拿地热情不减 大型企业继续寻求扩张
自去年国庆假期以来陆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对各地房屋交易量的限制效果正在显现,但对楼市成交将放缓的判断并未影响房地产企业的拿地热情。
据人民网记者对多家房地产企业投资部门人士的采访以及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来大中型房地产企业的拿地规模并未降低,一些大型企业仍在持续扩大投资规模,部分热点城市的土地成交数量也在继续攀升。
接受采访的房地产企业高管表示,他们对于房地产行业大势的判断是谨慎乐观的。尽管预计今年的房屋销售面积会持平或者下滑,政策层面和宏观经济依然面临不确定性,但他们认为房地产依然在高位区间运行,较大规模的企业依然会有足够的增长空间。
对房地产行业偏乐观的判断刺激了企业在今年继续保持甚至加大拿地力度。一些房企高管称,今年楼市热度下降或许会给企业带来增加土地储备的机会,公司会根据市场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
据Wind数据显示,其监测的82个城市今年来的土地成交面积和成交金额同比出现较大增长。截至昨日,这些城市的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的成交金额约为2400亿元,同比增长约36.5%,成交面积增加近四分之一。
人民网记者根据上市房地产企业主动披露的数据进行汇总的结果显示,今年来至少有7家房企分别拿下5宗以上的地块。包括碧桂园(2007.HK)、万科(000002.SZ,2002.HK)、新城控股(601155.SH)等上市房企均有10块以上的土地进账。
房企高管指出,企业实际的拿地情况会比公开披露的信息要多,因为拿地信息属于自愿性公告,部分企业不会披露或者只是披露一些公开竞拍获得的项目,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的土地企业大多选择不进行公开披露。
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表示,目前百强房企的土地储备略显不足,其中前20强房企的土地储备周期平均仅为3年,相对于房地产3-5年的开发周期略显不足。特别是那些希望在市场增长放缓周期下继续弯道超车的房企更会加紧拿地。根据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新城控股今年至少在市场上获取了11宗土地。
“有规模才有江湖地位,目前房地产正是江湖整合的时代,今年百强房企的市场份额会超过50%,未来四年更会达到接近70%,未来房地产企业很可能就只剩下1000家,如果房企不加速奔跑,就会逐渐‘沉没’、掉队,所以50强房企几乎没有放弃增长的。”欧阳捷对人民网记者表示。
欧阳捷认为,企业拿地会主要在一些热点城市,因为这些城市虽然调控,但销售总量很大,市场空间足够,土地供应依然偏少。而三四线城市仍在去库存的路上,因此就全国来说,土地成交面积还是会在负增长区间,土地市场不会比去年更好。
一家房地产央企驻武汉的投资部门主管对人民记者表示,从2016年房企的年会关键词来看,无外乎是“规模”和“转型”这两个方向。在强调以规模为前提的情况下,也就意味着房企为了规模怎样都要拿地。他表示,公司今年会聚焦在武汉、成都、重庆这三个城市。
根据路透对前二十强房企中的10家进行的调查显示,有8家大型房企计划在今年扩大土地投资规模,预算增加的幅度介于10%-50%之间,另外两家预计会将今年的支出规模维持在去年的水平上。
旭辉集团(0884.HK)副总裁、北京区域公司总经理孔鹏在此前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无论是对公司还是行业而言,或许都是过渡性的一年。今年将会是一个积蓄力量的阶段,公司会在市场调整时期着手扩大土地储备,为下个周期的业绩腾飞做准备。
类似于中国恒 大(3333.HK)、融创中国(1918.HK)以及碧桂园等在过去几年通过并购、合作开发等方式大举增加土地储备的大型房地产商在去年的楼市上升期收获颇丰,销售业绩近乎翻番。
他们的成功或许给了行业以暗示,即那些在房地产调整阶段能够大举扩张而押注未来房价大幅攀升的企业将能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恒 大已经将今年的销售目标提高到4500亿元的规模,较去年实现的3700亿元继续上升。而未经证实的消息显示,碧桂园内部将今年的销售目标定在了5000亿元的规模上。
但部分房地产企业依然较为谨慎。他们认为,受房地产政策调控影响,一些热点城市会迫于政策压力而调整土地供应计划,从而导致符合企业需求的项目减少。
总部位于北京的一家上市房企董秘表示,今年全国的土地供应量预计不会达到去年的水平,而且在商品住宅用地大幅减少的局面下,与公司发展偏好相符的土地会更少,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市场情况做出审慎决定。
他说,公司在寻找符合业务发展需求城市的同时,也会增加公司的营收渠道,加大土地一级开发业务。
总部位于华东的一家房企董秘也表示,今年资金和融资驱紧,土地市场肯定比去年有所降温,公司会根据形势和自身情况,稳健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