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电高端战略落地背后的“制造业精神”
在中国家电制造业中,被称为“利润高地”的厨电市场一直是个特别的存在:国产品牌始终牢牢压制着外资品牌,且价格不降反升的高端市场,仍能持续放量增长。
这背后,不得不提的是方太和老板这两大“功臣”,从始至终对高端战略的坚定和夯实。尽管厨电行业的成熟度尚比不上大家电,但在高端战略的践行上,却未落人后。
回顾2016年,在中国制造转型的主旋律下、在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契机下,方太、老板作为厨电一线品牌,依旧在肆意扩张着自己的高端版图,但同时也为华帝、美的等二线龙头提供了向上增长的空间。中怡康数据显示,2016全年,油烟机价格涨幅最大的品牌就是华帝,同比增长率达17.19%;美的次之,为15.00%。
当然,夯实高端、转型高端,都并非易事,它考验企业的内功和底气。尤其在高质量产品的制造上,需要持之以恒的技术投入、需要精益求精的专注和热爱、需要跨界资源整合的勇气和能力,且在互联网时代下,还需要注入用户思维。这些,就是制造业精神,也是让厨电业乃至整个家电产业,从低成本、粗放式制造转向创新驱动、高端升级的唯一一条出路。
加大科技投入,回归产品力
当高增长的盛宴结束、低成本的光环淡去,经济下行、增速放缓的外部压力,让厨电企业开始更多地寻觅内生动力。回归产品本质,以差异化、创新性产品重塑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先、也是最容易迈出的第一步。
2016年,确立了“高端智能厨电”品牌定位的华帝,就一口气发布了“魔碟”灶、第二代“魔镜”烟机以及蒸烤一体机等新品。同时,还与智能公司联合研发了一款人工智能机器人小V,成为了华帝品牌走向年轻化、智能化的代表符号。
美的厨电也一直在加速智能化的转型和布局,“5年累计投入200亿元用于研发,累计申请专利3.2万件”,就是美的集团自2011年坚定转型之后,为提升产品力付出的努力。
很多时候,实验室里的一小步,都可能是产品质量上的一大步。制造业要向高端发展,科技研发上的持续投入是最必要的一项支柱。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2015年,美的投入到研发的费用高达53亿元,占总营收的3.8%。”
方太也公开表示,“从成立至今,一直坚持以每年至少5%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截止到2016年,方太已拥有专利868项,其中发明专利180项。”而历时5年研发的水槽式洗碗机,作为跨界新品类,据说也可能是目前厨电行业技术专利最多的产品,多达22项。领先的研发换来了领先的市场地位,2016年方太的营业收入预计达到80亿元,且在4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方太占有率高达45%。
以用户为中心的柔性化生产
诚然,主流品牌纷纷向高端挺进,创新性产品亦层出不穷。但在技术壁垒不高的厨电行业,同质化现象依然特别严重。由此,如何更深入地挖掘用户需求,对产品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改造和优化,依旧是厨电企业需要不断探索的严峻课题。
互联网时代下的大数据分析,成为了指引产品转型升级的一盏明灯。比如:美的集团于2015年正式启动了“开普勒”大系统,可全面分析美的产品在市场营销端、产品端、品牌端、用户反馈端等企业环节的数据,帮助美的时刻掌控家电市场的动脉和潜在机会。
而尚未开发大数据系统的厨电企业,则更多地通过大范围的市场调研数据,来分析并抓取用户痛点。比如:SAKURA樱花2016年在内部建立了一套“概念工程”的产品开发工具,即让产品经理主动上门与用户做互动,将“消费者概念”提炼出来,再和公司内部专家意见结合,最终判断产品是不是有市场价值,值不值得进行商业化的投入。再比如:方太的水槽式洗碗机,也是建立在全国25个城市、1000多个家庭的调查样本之上。
在用户思维下,产销模式从传统的“以产定销压库存”转为个性化反向定制,从大规模生产走向了柔性化生产,都将更利于厨电企业在转型升级的竞逐中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智”造升级更具国际化视野
家电属于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人力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以“机器人换人”的方式,对制造环节进行自动化智能升级成为了不少企业的选择。
2015年,美的集团提出了“智慧家居+智能制造”的双智战略;时隔一年后,重金收购德国库卡、布局机器人产业,则是美的积极推进精品智造的最有力注脚。依照方洪波的计划,两年后工人总数要压缩到8万人,效率却要提升三分之一,库卡的协同效应是关键。
近几年,格兰仕在落地精品战略上的转型动作也频频见诸报端。2014年,从意大利引进洗碗机自动化生产设备,2015年引进全自动滚筒洗衣机生产线,2016年7月,投产的全球首条微波炉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生产效率比之前提高38.89%,产品直通率超过99%。2016年10月,格兰仕又正式与日本发那科达成协议,推进工业机器人在微波炉、电蒸炉等行业的深入应用。据了解,格兰仕近几年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
从不断涌现的跨界、跨国的资源整合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家电企业在推动中国制造向精品高端制造的转型升级中,更具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吸收一流的技术人才、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