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电梯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
部分电梯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有的企业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电梯安全工作,一味强调低成本投入,资金投入不足,部分电梯设备故障无法及时消除,“带病”运行。有的违反特种设备法律法规,维护不尽责、走过场,管理维护缺失。有的电梯使用管理者安全责任主体落实不够明确、部分电梯维护保养不到位等问题凸显。随着电梯保有量、使用量大幅增长,管理维护跟不上矛盾突出。
基层精通监管业务人员少,监管能力有待提高。自工商与质监机构合并改革后,看起来好像是人力投入加大,市场监管所抽出人力和精力,对电梯、特种设备等进行监管。开展了特种设备监察员基础知识培训,但由于特种设备专业性较强,新扩充的来自原工商部门的人员对质监业务,尤其是特种设备比较生疏,短时间内,监管到位难。仅以青岛市市南区为例,该区电梯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6年12月底,共有电梯4445台,其中15年以上老旧电梯914台。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共99人,人均45台,加上日常消费者投诉、农贸市场监管、企业登记等大量工作,根本无暇顾及电梯安全监管。
电梯使用安全知识宣传不够,乘客安全意识薄弱。乘客安全乘梯意识不强、在电梯上打闹,装修、运送货物超载,随时可见。加之,物业公司频繁更迭,检验不及时、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等隐患丛生,问题日益凸显。
电梯维修经费不足。上世纪80年代电梯开始进入中国,按照20年寿命计算,我国已进入电梯老化期,但国家关于电梯报废使用年限尚无明确规定。电梯运行维护需要相应费用支持,目前电梯物业管理费低,无专项基金,很难保障电梯日常开支和改造维修更新费用,特别是物业公司在运营不景气或电梯出现较大故障需要更换大的零部件时,如果物业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电梯安全就会面临考验。尤其是商场、医院等公共场所的电梯长时段、大客流、高负荷的使用,给乘客安全带来更大的风险,一旦发生电梯事故或者出现电梯故障,容易成为舆论的焦点。
5点对策建议
1.加强立法,严格落实《青岛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电梯使用管理者要切实履行电梯安全使用管理职责。公众聚集场所电梯使用管理者要加强对电梯的日常安全管理和监控值守。电梯维护保养单位要严格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规定的周期、项目和内容实施电梯维护保养,保证电梯安全性能。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电梯维护保养质量的监督抽查,建立和完善电梯维护保养单位与从业人员的信用评价、激励和退出机制,实施分类监管。建议加强地方性立法,对维修不及时、带病运行等问题,实行停运或罚款,使执法者有法可依。
2.提高电梯监督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建议市级、区级等有计划分批举办电梯监督管理知识轮训班,着重以电梯基础知识、电梯事故案例、电梯日常监管须知等内容,进行培训,提高监管能力。严格日常监管制度,每次检查要严格如实填写安全检查表等,实现痕迹化管理。严格责任追究,杜绝渎责失责。
3.营造舆论氛围,提高全民安全意识。通过政府通报、媒体曝光、公布黑名单等方式以儆效尤;落实电梯安全奖罚机制,配套激励政策,树立行业标杆,以点带面促进电梯行业规范发展;制作电梯宣传标准资料,比如影像光盘、漫画图片等,借助公益广告(电视幕墙、广告专栏、厅门液晶幕等)使电梯安全常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可先在政府机关、医院、学校、商场等公共领域率先开展示范,实现以点带面。
4.及时落实老旧电梯的修理、改造和更新。去年,青岛市市南区出台的老旧电梯升级改造办法,采用政府补一点,住户拿一点,物业出一点,三方共同出资,解决了老旧电梯改造15台,受到群众的普遍赞同。今后,对不能正常运行、安全性能难以保证的老旧电梯,要及时修理、改造、更新。建议市级部门组织制订老旧电梯及其部件的修理、改造、更新等评价标准并实现上下“无缝对接”,建立完善电梯风险评估体系。电梯使用管理者应当建立电梯修理、改造、更新制度,及时更新存在安全隐患的电梯及其零部件。
5.借助街道、社区安全协管员的监管潜力。建议设立社区电梯安全专项工作经费,纳入每年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全面落实激励机制,让街道、社区安全协管员乐于主动参与到电梯安全宣传、隐患排查、信息报告等各项工作中,真正履行协管职责,壮大监管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