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智能坐便器产业背后的质量提升之路
2015年,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让“马桶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由此,智能“马桶盖”新闻持续发酵,促成了“中国制造“必须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舆论热点。
去年初,质检总局针对消费者关注度高的产品组织质量提升行动,将智能坐便器作为重点产品之一,推动消费品生产集聚区地方政府实施质量综合治理。
广东省质监局在推动智能卫浴产业质量水平提升过程中,将智能坐便器产品质量比对研究与专项监督抽查相结合,使智能坐便器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是在国家监督抽查中,抽查广东生产企业生产的24批次智能坐便器,仅有1批次不合格,不合格产品发现率比全国的17.6%低了13.4个百分点,比2015年的14.8%下降了11.6个百分点。其次是在广东省的专项监督抽查中,抽查全省25批次产品智能坐便器,合格率为100%。
国家和广东省的监督抽查数据表明,广东在推动智能卫浴产业质量水平提升过程中,将智能坐便器产品质量比对研究与专项监督抽查相结合,使智能坐便器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是通过产品质量比对研究“软”的一手,推动了企业质量能力和质量供给水平的提升;其次是通过专项监督抽查“硬”的一手,促使企业主体质量责任得到落实,带动行业质量水平整体提升,改善了智能坐便器质量的有效供给。
据了解,我国智能坐便器年产量已近400万套,其中出口超过1/3。从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出现的外流现象看,国人出境游在国外抢购的智能坐便器等产品不少是“中国制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内销与外销产品、电商与实体店产品、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产品没有采用同一水平生产线组织生产,同等级别的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不同。也就是说,内销与外销产品没有实现“同线同标同质”生产。
去年5月26日,质检总局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在广东佛山市的智能卫浴集聚区启动生产企业实施同线同标同质暨创建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启动仪式,30家智能卫浴企业的代表向社会及广大消费者做出质量承诺,解决智能坐便器在产业标准化中的主要零部件标准和产品执行标准不统一问题,从而推进生产企业实现“同线同标同质”生产。广东省质监局以此次启动仪式为契机,在卫浴产业率先推进线上线下、内销出口、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同一水平生产线、同等级标准、同等质量要求的生产模式,从而促进区域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一方面,大力推动开展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勇于声明严于国标和行标的企业标准或关键指标,承诺并践行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另一方面,将智能坐便器产品质量比对研究作为切入点,通过实物比对研究、标准体系比对、综合分析整治、建立产品追溯体系等措施,开展质量提升工程,带动质量工作方式的转型升级,推动企业质量能力和质量供给水平的提升。
为使智能坐便器产品质量比对研究,推动质量提升工程尽快见到实效,广东省质监局采取研究课题委托、专项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通过综合比对、竞争性谈判等方法确定承担质量提升工程任务的牵头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整合研究资源,确保研究成果有水平、有实效。首先是发挥技术机构的支撑作用,通过深入分析产品质量整体状况,比较研究国内外相关产品的技术和标准差异,摸清了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分析质量提升路径。其次是通过对外资先进品牌产品与本土品牌产品的比对研究,分析本土产品与全球领先产品特点和差别,通过对产品标准、技术法规等依据规范的研究,调研整机生产企业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制造工艺,分析国内产品存在的差距,帮生产企业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技术路线图。通过产品质量比对研究提升工程项目,准确掌握了质量现状以及与全球领先水平的差距,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图,便于政府监管,为产品质量提升向行业提出战略指导。
去年10月,广东省质监局委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完成的《广东智能马桶盖行业与消费者美誉度调研报告》认为:广东制造的智能马桶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得益于广东省质监局以关注“广东制造”行业质量创新现状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对民生产业及产品的质量调查,掌握消费者美誉度和质量建议,既提出了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也为推动产品质量提升提出了具体建议。
通过推动智能卫浴产业质量水平提升,广东既对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进行了探索,也为质量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中国质量报 记者 沈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