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业制造转型升级 努力向智能化发展
近三年以来,从陶瓷行业升级换代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正在迅速发展。无论是内在制造企业发展,还是自动化在产业领域的应用,陶瓷行业机械化也在不断进步。但是,当人工逐步从生产线上解放,陶瓷行业的智能制造能匹配发展的现状吗?在快速发展的制造水平下,更重要的是传统陶瓷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陶瓷行业如何转型升级?
需要通过以下举措来实现:
一是淘汰落后产能;
二是由粗犷型制造向精细化生产、个性化定制过渡;
三是实现绿色制造、清洁生产;
四是生产全自动化水平,逐步实现智能化。
产量下降,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水平居高不下,品牌力不强,行业环保水平较低,生产水平落后……这是当前陶瓷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2016陶瓷工业发展(临沂)高峰论坛上,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党委常务副书记孙向远指出,陶瓷行业要改变现状,应该形成研发机构,加大科技创新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要通过企业重组、结构调整,加大产业组织链条的发展,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并在陶瓷产品中融入观赏、文化、艺术等价值。
适当倒闭实属正常 推动行业优胜劣汰
统计显示,2015年,国内1410家建筑陶瓷企业营收4354亿元,回落9.7%;陶瓷砖产量101.8亿平方米,增长降为-0.5%。陶瓷企业发展进入阶段性停产时期。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尹虹认为,瓷砖行业这种状态,主要由于前期房地产行业过度发展,后随房地产行业不景气而应声下挫。当前,市场疲软、供大于求,大多建材市场冷冷清清,阶段性停窑停产成为常态。
2015年4月,江西新高峰陶瓷企业倒闭重组,启动了2015年行业倒闭潮。此后,大约20多家上规模的陶企倒闭,开始了行业洗牌。在尹虹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陶企适当倒闭,对行业未必是坏事。
“‘沉舟侧畔千帆过’必是瓷砖行业的一种新常态,‘病树前头万木春’才是行业发展进步的一道风景。”尹虹表示,所谓“倒闭潮”,是优胜劣汰的一种。
行业寡头不会出现 树立品牌均有机会
当前,陶瓷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很多人都认为寡头时代将要来临。然而,尹虹表示,行业不可能出现寡头。
“陶瓷特别是瓷砖与电子、汽车、家电行业完全不一样。”尹虹把陶瓷业和服装业归为一类,如国际上的一些服装品牌,在市场中占有份额不到1%。事实也证明,陶瓷企业不可能无穷大。
“陶瓷非标准化、个性化的产品特点,决定了在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任何时候做品牌,大家都有机会。”尹虹表示,品牌定位应先了解陶瓷品牌的特点:首先,陶瓷不是完全的终端产品,有材料特性,也有部分终端产品的特性;其二,其品牌认知度不高;其三,品牌关注度不高,不购买的用户不会注意陶瓷品牌;其四,品牌集中度偏低;其五,区域品牌甚至大过产品品牌,如佛山陶瓷的区域品牌概念胜过了一个具体的品牌。
“做品牌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如东鹏、欧神诺以及诺贝尔等行业知名品牌,当前,都保持着较大幅度的增长。”他表示。
努力向智能化发展 继续强化工匠精神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陶瓷行业进入市场低迷期,一些潜藏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产能增长,需求下降,运营成本攀升,恶性竞争越演越烈。
“过去高速发展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走到尽头了,陶瓷企业亟需通过转型升级来开创一个全新的模式。”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张柏清认为,转型升级需要通过以下举措来实现:一是淘汰落后产能;二是由粗犷型制造向精细化生产、个性化定制过渡;三是实现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四是提高生产全自动化水平,逐步实现智能化。
他认为,可以结合智能制造的思想和陶瓷生产的特点,首先完成“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状态数据输入到智控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反馈出制造数据,智能指导、控制各生产环节的设备,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最终体现出集成化、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以及虚拟化等特点。
“智能工厂需要实现无人工状态下的智能生产、可视监控、远程观测以及数据分析应用等,这也是今后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张柏清表示。
此外,他还表示,当前,尽管很多工作被机器人替代,但是工匠身上所拥有的“精益求精、专心敬业”的精神品格是代替不了的。行业在转型升级中,更需要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这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提倡工匠精神,还要鼓励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和陶瓷行业的整体形象。”他说。
陶瓷行业制造转型升级,应该不要忘记对于品质的追求和创新引领,如果想要打造企业创新体系,还要建立起对企业和知识产权的支撑体制。现在,国内陶瓷行业需要做到的是,迅速转变思维,求改求变求转型升级,培养自己的发展优势,同时也要形成独立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要深耕行业的转型发展,建立特色的陶瓷行业智能制造发展体系。(来源:协同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