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青年经济生活:不买房也要好好生活
工作第3年,我钱包干瘪的速度比往年更快一些。
从同事想要一探究竟的“怎么会”中,我似乎能听出他们无比合理的震惊。毕竟,对于没信用卡、不淘宝、“双11”只买两本书的我来说,“剁手”“月光”这些词按理说扯不到我这儿来。
但事实是,岁末年关,我眼巴巴盼着下个月工资救自己于房租的水火之中。
喜欢精打细算的母亲罗列出一大堆“罪状”:刚刚工作的儿子学不会力所能及,不存钱、不理财,有钱就花,还非要花掉好几个月工资跑到英国玩大半个月。如此种种,简直就是一个经济头脑糟透了的年轻人。
这话听着在理。当初申请英国签证时,我的银行账户刚勉强爬过五位数。为了顺利过签,还是父母远程支援,才让财产证明看起来没那么“寒碜”。签证下来后,我又屁颠屁颠地把钱转回给父母。
妈妈问我:“何必呢?”她的眼里只有还没长大的儿子,钱没攒几个就着急用掉。生活在北京,买房可咋办?突然有个急用又咋办?她有太多对我的期待了——学会去菜市场精打细算,学会攒小钱积少成多,四处看房看车货比三家。
我在电话那头跟她算账:大概只需要10年,她儿子就能豪爽地在北京五环内买下一个宽敞的洗手间。
“何必呢?”我把这句话还给了母亲。我的老家在四川盆地,父母辛苦工作一辈子攒下的钱,我是一万个不愿意砸进北京的房产市场的。我希望,父母老了能有自己的经济生活,用这钱在老家换大房子也好,环球旅游也好,怎样都好,只要不拿来给我买房子。因为那一定是最不划算最不值当的选择。
我总是在想,刚刚工作的自己生活在北京,每天和浓厚的雾霾、一眼望不到头的拥挤人潮、一年高过一年的物价打交道,为什么不可以让自己过得好一些?而我的未来在哪儿,生活怎样无法预知,被房子捆绑住更是可怕。
但当下,我可以抓住。
多亏这个互联网时代,老家的川菜、云南的米粉、日料韩餐……统统都可以在外卖找到。每个写稿的日子,我都会精挑细选各类外卖,试图让自己吃好一点。
我的父母还没体验手机订餐的快捷,身边的人已前赴后继地加入了这一大军。同事的日本男友感叹,中国的外卖系统“太发达了”,简直吊打服务业超群的日本;深圳的姑姑彻底解放双手,用外卖喂饱表弟;成都的表姐一家甚至对周边外卖作出了评级判断,在我拜访的日子精选出几种套餐,供我挑选。
我还拾起了大学时代的网球爱好。通过App全城搜索,稀缺的网球场也变得不再难寻,打球的频率一度超过了大学时代;App帮我找到放心的家政阿姨,加速解放我的时间,不用面对家政公司,轻轻松松一键预约,烦心的打扫就此远离;偶尔心烦气躁想要透透空气,租自行车的App让我即刻上路。
一个又一个的App串联起了我的生活。我的账户每天也跟随这些App持续跳水。妈妈一次次劝我,要学会生活,吃外卖找家政这哪算得上过日子啊?但我总会想,生活的本质不就是让自己过得舒服吗?
虽然花钱如流水,但我保证每一项支出都是我所需要的。我不淘宝,不疯狂购物,甚至不办信用卡,也是给自己设置一个限度,让每一项消费尽可能合理。之所以剩得少,只能说明我创造的价值还不够,这跟我本人的能力有关,但板子不该落在我的需求之上。
手机里的App越来越多,让我的生活诉求越来越细化。究其本质,无非还是吃、住、行、运动,旅行也是对生活最好的放松。不管是哪一点,都不过分,更谈不上超出生活的标准。
可为何父母乃至一些朋友对我的经济生活有如此多的质疑呢?
我想,或许是他们对生活的感知和诉求已经在日复一日辛苦疲惫、奋力前行的时光里被消解了吧?